败给一碗泡面的炊事班长要夺回属于自己的“阵地”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雷兆强 闻苏轶 赵清松 等责任编辑:刘秋丽
2019-09-03 05:39

从“连办伙”到“营办伙”,一字之差意味着什么

如果说,应对“舌尖上的挑战”,“赵永海们”还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那么体制重塑带来的挑战,就不仅仅是这些炊事班班长们能够解决的课题了。

在我军体制编制改革中,陆军新型合成旅备受瞩目,合成营也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在这一焦点的背后,有一个变化不那么引人注目,却时刻影响着基层官兵的日常生活——合成营组建后,炊事员归属营部编制,昔日的“火头军”脱离连队,正式嵌入合成保障体系。

从“连办伙”到“营办伙”,一字之差究竟意味着什么?

对于广大官兵来说,这种转变最先体现在饭菜质量上。“营办伙”体制运行没多久,官兵们普遍反映饭菜质量要逊色于“连办伙”,也很难尝到面条、点心等“细食”。

面对战友们明里暗里的埋怨,炊事员们也有一肚子苦水没地方倒:“一口锅要做几百人的菜,这难度可想而知,味道和分量都很难把握。”

了解到基层的新情况,该旅军需营房科开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改造厨房,加锅加灶,增添压面机、蒸箱……一系列工程逐次展开。几百人的大锅菜在“分锅”后“压力大减”,炊事员们也有条件去追求饭菜的精细化了。

硬件设施的短缺补上了,但要补上人才的缺口需要更多的系统施策。

对炊事班来讲,从“连办伙”到“营办伙”,意味着人才模式必须由“数量密集型”向“精干集约型”转变。

跟以往的单一兵种营相比,合成营“体量庞大”,但炊事班的编制人数并未增加。这种情况下,一名炊事员所对应的保障人数也更多。

有限的人数,紧张的工作。“营办伙”的新体制,要求每一名炊事员都得“个顶个”。记者在该旅调查发现,优秀的炊事员十分紧缺,很多老炊事员“一个人顶两个人用”。每年炊事员的外送学习培训“远水解不了近渴”,一时很难补上空缺。

为此,炊事人才的培养便成为各营炊事班建设的重点。在这方面,勤务保障营走到了该旅各营前面。

这个营一方面依托各连队的“帮厨”制度,定期轮换更多战士进入炊事班“以工代培”,挖掘更多优秀的“种子人才”。另一方面,他们还广泛开展炊事班的“大众创新”。为了给自己“充电”,营里的炊事员们想尽了各种方法。追网络美食直播,刷抖音短视频,从书店买专业书籍,甚至还有人周末外出时跑到地方餐馆观摩学习……

“营办伙”给炊事员们带来“本领恐慌”的同时,也给炊事班的管理者出了一系列难题。这一点,长期负责炊事班管理建设工作的合成二营副营长王廉明,深有感触。

“说是炊事班,实际上不比带一个连队轻松。”合成营组建之初,王廉明发现:炊事班的力量虽然集中了,但管理的难度也增加了。炊事员来自各个连队,做起饭来协同配合差,工作效率低下……

新体制呼唤着全新的管理模式。王廉明在营党委的支持下,开始对炊事班展开大刀阔斧的整顿和改造。经过不断磨合,“营办伙”体制下的炊事班终于高效运转起来。

合成营的炊事班和它的管理者都在努力地适应和转变。从“连办伙”到“营办伙”,一字之差的背后,是炊事班基础设施、人才建设和管理模式的全方位升级。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