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兵在队史馆里了解了“家史”,还承继了什么?
——掌控理想信念的“总开关”,让红色基因流淌生命脉管
“火一半水一半,饭一半觉一半,这就是我——一名普通消防士兵的工作和生活。我深爱着这身橄榄绿,深爱着熠熠生辉的肩章。在人民最需要的时候,我一定会挺身而出!”今年5月,该支队队史馆正式建成。和战友们一起参观之后,特勤中队战斗班班长刘天然在观后感中写下了上面这段话。
“火舞蛟龙”“追溯历程”“关爱激励”“举旗铸魂”“淬火砺剑”“辉煌战歌”“执法为民”“勤俭建警”“崇高荣誉”“留声记忆”……10多个部分的支队历史内容,通过新老照片、珍藏实物、智能电视、声光投影的集中展示,有效拓宽了陈展的时空范围,让官兵们在行走间便深深地被光荣“家史”吸引和感染。
刘天然告诉记者,每次来队史馆参观,他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就是功勋墙前。不朽胡杨木制成的隔板上,一块块形状各异的祁连石上分别记录着130余名支队官兵所立的赫赫战功。石上所镶的金星,一颗便代表一功。
抚摸着属于自己的那块功勋石,刘天然十分激动:“1800年前,东汉大将军窦宪北征匈奴,登蒙古燕然山刻石勒功。如今,支队将胡杨木、祁连石和金星组合,让我们普通官兵也享受到了自古以来军人的最高荣誉。每当站在这里,我都会受到无形的鞭策,都会涌起自豪感和责任感——光辉的‘家史’需要我们铭记,更需要我们承继和开拓!”
在酒泉消防支队,铸魂之所绝不仅仅只有队史馆一个去处。支队不大的院落之中建有一座“红色主题公园”,也是官兵们静心、凝神、聚力时爱去的地方。“长征精神”“铁人精神”“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中华民族复兴力量的精神泉源,被镌刻在“精神支柱”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和一代代领导人的强军治军思想,被铺设在“建设之路”中。移步换景间,党的重大理论、中国梦强军梦、党史军史等教育内容形象生动地映入脑海,潜移默化地刻在心间。
讲解员、支队政治处干事文力带记者走到一处名为“铁脊梁、压舱石”的景观前,只见红漆染石砌成一面高墙,墙上雕刻出具有消防元素的镂空图案,墙体外包裹着一圈圈钢筋。文力讲解道,钢筋象征着制度建警、从严治警的“铁脊梁”,写满共产党员理想信条的鹅卵石则是压舱持重的磐石,把制度的“笼子”编紧扎牢,不让忠诚信仰缺失、不让道德行为失范,才能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捍卫者。
“能当‘红园’的讲解员,我特别骄傲。因为每次讲解,我都能看到参观者被打动、震撼时的表情。‘红园’虽小,但园中的每一处设计都包含着深刻的寓意和先进的理念。像这样,抓住了理想信念‘总开关’,何愁魂铸不牢、钙补不好呢!”文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