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格的较量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唐 栋责任编辑:王春艳2015-05-19 02:32

十多年前,《中国作家通讯》上有篇短文,题目是《唐栋哪里去了》,问作家唐栋为什么不写小说了。其实,唐栋哪儿也没去,他在写戏剧呢!近几年,他创作的《支部建在连上》《共产党宣言》无不在军内外引起轰动性的反响。有人说,这样的作品,对今天这个时代而言,是春雨,是思想,也是力量。

这种力量源自历史,也源自作家自身的文化眼光。此刻,唐栋的思绪穿梭于近些年的创作感受,最终把视线凝固在文化人格这个话题上。

一如瑞士著名文化人类学家卡尔·荣格所说:“一切文化将最终积淀为人格。”“文化人格”的概念,为我们深入理解“打造强军文化”“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军人”,提供了一个独特视角。

优秀军人的文化人格是生长在文化土壤上最绚丽的花朵,是文化精神最完美的注脚,更是文化生命力最顽强的象征。

——编 者 

1、这个话题,源于我最近的一部剧作

应总政歌舞团之约,我创作了一部以人民音乐家冼星海抗战时期在延安谱写《黄河大合唱》为题材的歌剧《天下黄河》。为此我研究了大量与此有关的资料:从小出生在澳门、生长在广东水乡、后又留学法国巴黎音乐学院、成为著名音乐教育家杜卡斯教授得意门生的冼星海,在中华民族遭受日寇铁蹄蹂躏的危亡时刻,决然中止了他在巴黎大好的音乐发展势头,回到祖国,以音乐为武器,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除了深入街头、学校、农村、厂矿辅导群众歌咏外,接连谱写了《我们要抵抗》《救国军歌》《保卫卢沟桥》《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广为传唱的抗战救亡歌曲。1938年11月,他与夫人来到向往已久的延安。在黄河之滨,在宝塔山下,他看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所展现的光明与希望,更激发起高涨的教学和创作热情,在不到一年时间里,创作了《生产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等大型声乐套曲,并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的音乐创作。《黄河大合唱》那雄浑激扬的旋律,伴随着排山倒海、气势如虹的黄河惊涛,发出了抗日救亡的冲天怒吼和民族解放的最强音,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一往无前的精神气概,鼓舞了多少抗日民众和前线将士!

说冼星海有理想、有信仰,那当然是!但奠基并支撑他那宏大信念的,是他的文化人格。作为一个从小就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又接受过西方文明教育的知识分子,他在文化人格的层面上,造就了自己的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他对信仰的选择,基于他的文化人格所作出的认知与判断,自然而然,直达心底;而他一旦认准了前方,就毫不迟疑,风雨无阻,坚定地一路走去……当时的延安,由于受到敌人的封锁,加之自身条件所限,生活十分艰苦,天天吃小米、土豆、煮萝卜,这对于南方水土养大的冼星海来说,是段难熬的日子。他喜欢吃糖,喜欢吃鸡,曾自我调侃说:“没有糖和鸡,我可写不出曲子噢。”可那只能是一种奢望,他充满乐观地面对一切,没有糖没有鸡吃,也没有钢琴没有像样的乐队,照样高远其境、奔放其情,创作出了《黄河大合唱》等不朽名曲,应该说这是他的文化人格使然。这使我想到,今天我们在研究冼星海以及其他作家、艺术家的时候,是不是只注意了他们的作品,而忽视了对他们文化人格的关注?因为,在任何作品的背后,一定有创作主体的文化人格在起作用。

其实,文化人格的潜在力量,会若明若暗、或多或少地隐匿于文艺作品中的主要人物身上,成为决定人物精神特质和命运走向的坐标。我在创作话剧《支部建在连上》时,同样有这种深切感受。《支部建在连上》描写的是秋收起义部队攻打浏阳失败后,从文家市转兵(1927年9月)到朱毛井冈山会师(1928年4月)那段艰苦卓绝的斗争历史。秋收起义失败后,悲观情绪笼罩部队,逃跑离队现象非常严重,到达三湾时只剩下八九百人。时任中央特派员和前委书记的毛泽东分析原因,总结教训,在三湾对工农革命军进行了改编,决定将党支部建在连上。由于敌人在疯狂追剿,部队来不及具体实施这一决定就马不停蹄地向井冈山下的酃县水口镇进发。沿途,毛泽东指示各营、连党代表抓紧培养入党对象,在士兵中发展党员。到达水口镇后,在各连发展新党员的基础上,毛泽东亲自主持了第一批6名士兵的入党宣誓仪式,并在党员最多的一营二连建立了我军第一个连队党支部。从此,连队有党支部在,就有党的旗帜、方向、目标在,就有党的干部骨干在,就有党的组织原则、领导制度和作风纪律在!正因为如此,即使当时以农民和旧军人等组成的队伍,也被锻造成了一支新型的党绝对领导之下的人民军队;纵是形势险恶,也没有谁能拉得走、拖得垮、打得烂。正如毛泽东后来所说:“红军之所以艰难奋战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

从这段艰苦卓绝、波澜壮阔、富于创造的历史中,我领略到了毛泽东的高瞻远瞩、博大胸怀和史诗般的伟大思想。当时,“教书匠”出身的毛泽东也就34岁,没带兵打过仗,也没上过什么军校,可为什么他就能在错综复杂的局势中拨开迷雾,抓住那一缕驱散阴霾的阳光?我们不再用“天才”这一抽象的概念来作解释,还是从毛泽东的文化人格来寻找答案。可以发现:对包括孙子兵法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学精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准理解,对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深刻洞察,对农民运动的深入了解和对劳苦大众的深厚感情,对调查研究和群众路线的不懈坚持,对艰难险阻和逆境厄运的毫不畏惧,对砸烂一个旧社会、建设一个新中国的坚定信念,以及他不谋私利、“赤条条来,赤条条去”的清风正气,凡此等等,构成了毛泽东强大而又丰富多彩的文化人格。作为领袖人物,他的这种文化人格所释放出来的雄才大略,不仅成就了红军初创时期的人民军队,也成就了中国共产党,成就了他一生为之奋斗的人民解放事业,最终让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在历经沧桑、万众瞩目的天安门广场!

正是在一部部作品的创作实践中,我走近了毛泽东,了解了毛泽东,因而我崇拜他、敬仰他,因为他的文化人格就在那里,因为他是我们民族的英雄!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