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凤海:论中华民族的尚武精神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郭凤海责任编辑:王春艳2015-05-21 03:15

激扬勇士雄风

 ──论中华民族的尚武精神

 ■郭凤海

今年春天,习主席在视察陆军第14集团军时,提到这支部队19岁烈士王建川在战场上写给母亲的诗,称赞他“为了祖国不惜血染战旗”的军人血性。

军人血性,是习主席反复强调的军人品质。中国军人的血性,是中华民族尚武精神的集中体现。

回顾中国历史,正是尚武精神捍卫了民族尊严,雕刻了中华文化的风骨,让历代优秀军人展现出顶天立地的勇士雄风。但也应该看到,一旦承平日久,尚武精神就有被消磨的危险。由此给国家民族和军队带来的灾难性后果,总是让后人悲切不已。

今天,我们追寻尚武精神的历史足迹,倡导激扬中国军人的勇士雄风,就是希望激活尚武精神的血脉基因,让“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阵之时,则忘其亲;击鼓之时,则忘其身”这样的英雄气概,生动展现在新一代革命军人身上。

——编 者 

勇士是民族的脊梁,是民族的刀锋,是民族命运的前驱者。穿越中华民族五千年跌宕起伏的历史,我们的勇士、优秀军人,有时轰轰烈烈,带动整个民族生机勃勃、所向披靡、强健向上;有时在寂寞里奔驰,倾洒淋漓鲜血,为祖国和民族担干系、负责任,以“家国有我而不亡”的气概,扫除一切萎靡不振和精神衰败,燃起整个民族顽强奋起、自强崛起的伟力和雄风。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尚武精神就不受时间空间限制,不受限于地域,不受限于阶层,不受限于职业,不受限于性别……它是一种全时空展现的民族精神。

正是这种精神,孕育了我们民族自己的勇士,造就了我们民族披坚执锐、职守使命的军人。

1、一个国家或民族不一定因为太富裕才受到尊重,但一定因为勇武强健,蔑视一切侵略者,有一大批勇士为国家和民族利益而死战,才获得真正自尊和世人的普遍敬仰

人们普遍认为,春秋战国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年代,整个华夏大地都充满着雄奇壮烈、阳刚向上的社会氛围,充满着争于战功、贵以赴死的勇武和牺牲精神。《战国策·秦策一》《韩非子·初见秦》等史籍讲到,当时秦国的社会风气就是“贵奋死”,人们面对锋利的刺刀、熊熊的烈火毫不畏惧。年轻人初历世事,一听说敌人来了,便“闻战顿足徒裼”,赤膊冲锋陷阵,绝无生还想法。这是怎样的勇武!慷慨豪迈的秦人,饮酒时都高唱《无衣歌》:“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这是秦人的“义勇军进行曲”!是摄人心魄的战斗精神!那时,不独秦国,多数诸侯国都洋溢着尚武精神,展示了我们的先人征战沙场的雄心与气魄。在整部《左传》中,找不到一个临阵脱逃的人。国家危难时,义无反顾“趋难而誓必死”,与国家共命运。那是一个持续550余年、影响波及几千年的尚武与战斗精神光芒四射的“酒神时代”。

这种精神,首先展现于中华民族每一次生机勃勃的上升时期,表现为武士、军人的轰轰烈烈与无上荣耀。回望当年开疆扩土、缔造新世界的秦帝国,与罗马帝国并立于世的汉帝国,雄居东方、万邦来朝的唐帝国,那“虎视何雄哉”的气派,那“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血性呐喊,无不在绵绵无尽的历史流变中,令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血脉偾张。

更可贵的,这种精神还展现于中华民族每一次面临外侮、大灾大难的历史关头。纵使神州奔突敌寇铁蹄,纵使满目横流屠戮之血,我们民族依然有子孙从血泊中站起,不畏前路坎坷、苦难无尽、九死一生,顽强地燃起祖先遗存的火种,甘为“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奋勇前驱于用鲜血和生命铺就的改变民族命运的抗争道路上。

重庆合川区钓鱼山上有一座小城,面积不过2.5平方公里,叫钓鱼城。城虽小,却因极大影响了蒙元扩张史,被后人称为改写世界历史的“奇迹之城”。

南宋晚期,蒙古大军分三路攻宋,同时横扫欧亚大陆。罗马教皇惊呼,这是“上帝罚罪之鞭”!然而,1259年初,大军竟在钓鱼城遭遇顽强抵抗。攻城半年不克,未越这个弹丸之地半步,不仅如此,蒙古大汗蒙哥(成吉思汗之孙)在战斗中重伤身亡!导致历史在这里突然转折,势如破竹、横扫欧亚各国的蒙古铁骑全面撤回蒙古草原!欧洲人后来称钓鱼城为“上帝折鞭处”。仅就中国历史看,从忽必烈撤军江南到1279年再次攻宋,为南宋延续了20年寿命。

20年后,当忽必烈打下整个中国,钓鱼城成为蒙元天下的“孤岛”时,该城军民已浴血奋战36年(从1243年修城防御算起),战斗200余次。当守将向新朝开出了不杀城中一人、“不降旗、不收兵器、不改县志”的归附条件时,逢城必屠的蒙元大军竟然违背前大汗“若克此城,当尽屠之”的遗言,破天荒同意并信守了承诺。在南宋皇帝崖山蹈海之后,钓鱼城上的“宋”字大旗依然高高飘扬了3年,史称“独钓中原”……

一个国家或民族不一定因为太富裕才受到尊重,但一定因为勇武强健,蔑视一切侵略者,有一大批勇士为国家和民族利益而死战,才获得真正自尊和世人的普遍敬仰。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临难不顾生,身死魂飞扬”“戎马鸣兮金鼓震,壮士激兮忘身命”……面对国家危亡别无选择,以生命展现大勇、赴大义;面对强敌死战不退,马革裹尸,“杀己以存天下”。这些,都是由中华民族最坚定、最激动人心的精神因子——理想信念、意志品质、情感心理和行为能力融炼升华出的精神力量,它是民族刚劲、军人刚勇永不褪色的精神血统。

——君不见徐悲鸿画笔下的《田横五百士》?他们为坚守武士杀身成仁的高节,拒不接受投降的屈辱,追随田横集体慷慨赴死。

——君不见甲午海战以后北洋舰队有一半舰长自杀殉国?他们以“义不独生、与致远舰共存亡”的决绝,诠释了军人无能保国毋宁死的抉择。

——君不见“八一三”淞沪抗战孤守绝地的“八百壮士”,还有中条山“六六战役”弹尽粮绝跳入黄河的西北军“八百冷娃”?面对凶残的日本侵略者,抗日军人慷慨赴死,用鲜血和生命践履了“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的铮铮誓言。

——君不见诞生于八一南昌起义的人民军队洋溢出无与伦比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将士无不把为国捐躯、为民族和人民利益牺牲,豪迈地看作“我光荣了”。“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硝烟弥漫、血肉横飞的战场到处充溢以光荣借代牺牲的自豪与荣耀,让昔日被人蔑称的“东亚病夫”大放生命光彩,滚雷场、堵枪眼、炸碉堡……用“钢少气多”的战斗牺牲,将劣势装备下的战斗力发挥得淋漓尽致。

从我们民族的祖先崇尚“贵奋死”,到人民军队官兵把战斗牺牲看成是“我光荣了”,促成这一切的是什么?难道不是那种全民族全时空的伟大尚武精神吗?

“当时乍见惊心目,凝视谛听殊未足。”中华民族的伟大尚武精神,不是好勇斗狠,不是恃强凌弱,不是狭隘民族主义,也不是阴毒的军国主义,而是一种深刻而宽广的勇士情怀,是中国人、中国军人义无反顾、为祖国和民族而战的正义担当。就此而言,且不说300希腊勇士怎样彰显了千军万马的气势,单说我们的抗战军民,即便是出没在青纱帐里,也是顶天立地的英雄!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