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战歌:激荡灵魂的声音
■张西南
习主席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结合各部队传统和任务特点,加强军事文化建设,打造强军文化,培养部队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这一论述深刻表明,打造强军文化应该紧紧围绕强军目标,通过强军文化的独特影响力,把部队官兵的英雄气概和战斗精神充分激发出来。
战斗歌曲是强军文化精神的生动体现。回想革命战争年代,“红色歌谣”与红军将士一起踏遍千山万水,怒吼的《黄河大合唱》让敌人心惊胆寒,嘹亮的《义勇军进行曲》伴着英雄儿女血洒疆场。就像舒曼评价肖邦的作品“好比是一门门隐藏在花丛中的大炮”,战斗歌曲的豪迈音符始终伴随着人民军队80多年来走过的铿锵脚步,成为激励一代代官兵奋勇拼搏、建功沙场的号角。
高亢旋律凝聚兵心士气,嘹亮歌声鼓舞强军豪情。2013年,总政治部推出《强军战歌》,并向全军推荐包括《强军战歌》在内的20首战斗精神歌曲,引起广大官兵的强烈共鸣。未来强军路上,我们期待涌现更多优秀的强军战歌,让英雄旋律与猎猎战旗一起定格在胜利的制高点上。
——编 者
何谓战歌?
有人说,是战争的歌、战场的歌、战斗的歌、战士的歌,是用枪刺耕耘、用热血浇灌,沐浴着硝烟,在焦土和堑壕上生长出来的歌。
有人说,是豪歌、壮歌、悲歌,是金戈铁马进行曲,是战地黄花浪漫曲,是映着月光露营的小唱,还是迎着烽火出征的合唱。
有人说,是大漠长河、边关落日的苍凉旋律,是倒海翻江、叱咤风云的飒爽音符,是宇航太空、驰骋星月的梦幻乐章。
还有人说,是国土的沸腾、民族的心声,是军队的呐喊,更是回旋在一个时代的强音。
1、那些穿越历史而经久不衰的经典战歌,多是民族在生死存亡之秋、苍生涂炭之际发出的怒吼与心声
当我们踏上漫漫征程,顺着丝绸之路向西望去,就能看到从青海湖飘起的数千里长云把逶迤晶莹的祁连雪峰浓重地笼罩着,王昌龄用自然界的水、云、雪衬托出戍边将士的心、神、志,描绘出了一幅豪犷的边疆备战图。
面对阿尔金山的“雪海”和塔里木的平沙莽莽“黄入天”,我们又从遥远的“走马川”听到岑参犹如关西大汉挥臂重敲牛皮大鼓,震撼了当时的边关将士!
戴叔伦的《塞上曲》和李益的《塞下曲》,则把将士们“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的血性豪气,表达得酣畅淋漓。
李贺又以震灼天地古今的名句“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描述战斗的壮烈,大声疾呼“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再从东南沿海到黄渤海的浩浩海疆,抗倭的将士们豪气如虹,战歌嘹亮。“倚剑东溟势独雄,扶桑今在指挥中”“队火光摇河汉影,歌声气压虬龙宫”。
这些战斗之歌,多是我们灾难深重的民族在生死存亡之秋、苍生涂炭之际发出的怒吼和心声。它们不仅直接抒写了边关将士御敌战斗的豪情血性,还大量描绘了与征战紧密联系的戍边生活,告诉大后方的军民,前线将士就是在如此苍凉的情境中艰苦坚韧地守卫着疆土,准备着战斗,并随时准备献出宝贵的生命。
他们也有乡思和眼泪,但他们没有忘记肩负着父老乡亲的殷殷重托。意境苍凉与奋勇杀敌总以缕缕爱国情思联结着,“生平未报国,留作忠魂补”“仰天喷出腔中血,化作长虹亘碧霄”。这既是耸立在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史上的一座座高峰,又像是生命力无比强盛的血脉,哺育滋养着我们伟大的祖先和她一代又一代的英雄儿女自强不息、奋发前行。
当我们耳旁回响起隆隆炮声,把视线穿过滚滚硝烟,仿佛又看到了74年前的那个拂晓。纳粹德国的闪电战撕开了宁静的夜幕,侵略者的炮火烧红了原本和平的天空。“起来巨大的国家,作决死斗争,要消灭法西斯恶势力,消灭万恶匪群。” 这首名为《神圣的战争》的歌曲,是苏联卫国战争诞生的第一首气势恢弘的抗敌战歌,被誉为“人民的英雄灵魂的声音”。这首歌曲全苏广播电台每天清晨都要播放,犹如音符写成的第一篇檄文和战争动员令,吹响了整个苏联抗击法西斯侵略最嘹亮的进军号,并最终成为“苏联卫国战争的音乐纪念碑”。
当我们把思绪再转向世界的东方,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一首首铁血战歌撞击着胸膛,澎湃起每一个中国人的家仇国恨,用我们的血肉筑起新的长城。
站在燃烧的太行山上,眼前看到的是红日照遍了东方,“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抗日的烽火气焰千万丈!”
站在奔腾咆哮的黄河之滨,眼前看到的是“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端起了土枪洋枪,挥动着大刀长矛!”
站在巍峨的宝塔山上,眼前看到的是,“千万颗青年的心,埋藏着对敌人的仇恨,无数的人和无数的心发出了对敌人的怒吼!”
在白山黑水、在晋察冀、在豫皖苏、在罗霄山、在昆嵛山、在高黎贡山、在琼崖,从《义勇军进行曲》到《中华民族不会亡》,从《抗日军歌》到《游击队之歌》,汇成了一道道抗日铁流,汹涌着杀敌的狂飙!
《黄河大合唱》被周恩来题词赞誉“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郭沫若为之写序:《黄河大合唱》是抗战中所产生的最成功的一个新型歌曲,音节雄壮而多变化,使原有富于情感的辞句,就像风暴中的浪涛一样,震撼人的心魄。这些带着火、带着雷、带着血、带着泪的救亡图存的战歌,不仅载入我军的光荣史册,而且也成为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瑰宝。
以战歌为重要内容的我军军事文化,从诞生之日起,经过10年血与火的磨炼,已从她的幼年期开始走向成熟,初步形成了自身独有的鲜明特征:用“军魂”塑造“歌魂”,赋予战歌闪耀着理想信念的光芒。把大众的“心声”化为“歌声”,赋予战歌闪耀着民族精神的光芒。用赴死血战的“豪情”贯注“歌情”,赋予战歌闪耀着英雄血性的光芒。
当然,我们对这些特征的认识把握不是简单的、机械的或表面的,而应是整体的、辩证的、本质的。如《黄桥烧饼歌》与《新四军军歌》的风格截然不同,仅气势也不如后者,但由于表现出了苏北民众对新四军的满腔热爱与倾力支援,同样成为一曲人民战争的英雄凯歌,并伴随新四军征战步伐传遍大江南北。
这些穿越历史而经久不衰、至今高唱且激动人心的战歌,是在民族文化的肥沃原野上,用无数先烈的热血浇灌出来的花朵和硕果,也是革命前辈在战火纷飞的烈焰中铸造锻打出来的无敌于天下的文化之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