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面对未来战争,面对狭路相逢的强敌,面对残酷的战场环境,面对生与死的严峻考验,战歌创作必须聚焦强军目标,从创作观念上来一个转变
习主席曾深情回忆柳青、贾大山两位热爱人民的作家,称赞他们“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忧国忧民的情怀”,并且强调拥有家国情怀的作品,最能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对比之下,我们从事军事文化的一些同志因为缺乏那种“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胸怀,而对现实生活开掘不深,作品的内涵厚重不够,其感染力和生命力都显不足。
当然,不是说取材军营日常生活的小角度就出不了大作品,更不是说写花的美丽和爱的纯真就不能表现爱国主义的深邃主题,关键在于是不是“拥有家国情怀”。“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秀丽的风光和沁人的芬芳,是为了抒发对祖国家乡的热爱,更是为了表达战士保家卫国的坚强决心。
爱国主义永远是常写常新的主题。打造强军文化,必须把爱国主义作为主旋律突出出来,引导广大官兵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军人的骨气和底气。
在表现军营生活欢声笑语、阳光帅气的同时,更要突出表现军队虎虎生风的威武阳刚。在古代兵书里,军队只有具备泰山压顶不弯腰的刚强和坚硬,才能在战争中难与匹敌。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华儿女英雄辈出,神州大地尽是阳刚之气。如我们这一代人参军时天天高唱的一首歌《大刀进行曲》,就是用最通俗的音乐语言和铿锵有力的节奏表现出了战士的阳刚之气和一往无前的战斗精神,从东北唱到全国,又从昨天唱到今天。
时代变迁,文化的形态也在变化,但究其军事文化的本质并没有改变。不要让那些轻飘飘、软绵绵、甜腻腻的东西过多渗入军营,而要始终保持中国军事文化自古以来就具有的风骨和品格,努力探索表现属于这个新时代革命军人的阳刚之气,在铮铮铁骨中蕴藏着深厚细腻的感情,在阳光帅气中透视出内在的凛然正气,让年轻一代官兵能够喜闻乐见,从中吸取有益营养,培育自身筋骨和灵魂。
在表现军营生活直线加方块韵律的同时,更要突出表现军队不怕流血牺牲的英雄豪气。上个世纪80年代初,一部题为《直线加方块的韵律》的小说受到军内外好评。此后这个题目就被借用比喻和平年代的军营生活,并被一些部队用于营区环境和内务建设。部分新建的营院更加偏重园林构建,处处可闻鸟语花香,却少有战斗气息和火药味儿。虽不能说舒适安逸的环境就一定会消磨人的斗志和锐气,但存在决定意识,想在舒舒服服之中培养磨砺官兵的血性则是不可能了。
自古兵家把“置之死地”作为治气励气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方法。清《皇朝经世文续编·兵败》云,“得其效死之心”“而作其敢前之气”。意思是说,只有激励起士卒无所畏惧、甘愿牺牲的精神,才能振作起士卒勇敢作战的士气。虽然今天已不是那个短兵相接的冷兵器时代,但非接触还有非对称,新武器的远程精确,巨大的破坏性和杀伤力,使战争的残酷较之历史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以史为鉴,推陈出新,打造当代军事文化,对于培养磨砺官兵的血性同样有着参考意义。
这使我想起几十年前在云南当兵时,与时任昆明军区政治部文化部部长毛烽见面的难忘经历。我曾问他,电影《英雄儿女》里的王成是真有这个人物吗?毛部长回答说,改编这个剧本,除了原著的内容,他的创作一点儿也没有虚构杜撰的成分,抗美援朝战场上英勇、凄美、惨死的牺牲事实刻骨铭心,至亲、至爱、至痛的感人故事多得“撞人”,因此写《英雄儿女》里每一次战斗、每一个人物、每一个镜头,都有许许多多战场上真实的原型作基础。有多少忠骨埋在他乡,又有多少鲜血洒向异域,至今回想起来仍让人荡气回肠,激动不已。毛烽同志的创作实践告诉我们,作家艺术家只有自己心中装有英雄、崇拜英雄,笔端才会凝聚铁血胆,在字里行间挥洒英雄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