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歌:激荡灵魂的声音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张西南责任编辑:王春艳
2015-06-01 04:20

4、沿着光荣之路奋发前行,让历史的回声永远在我们心中激荡

打造强军文化,实现强军目标,既是一个崭新的时代课题,又有我军在长期革命斗争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

早在我军初创时期,中央军委机关报《红星》就专门开设《红军歌曲》专栏,毛泽东在兴国举办土地革命干部训练班,亲自教唱《工农革命歌》。朱德则把收集到的革命歌曲装订成册带在身上,随时随地要求部队教唱传唱。红三军团成立大会上,彭德怀上台指挥2万军民合唱《红军歌》。

抗战爆发后,八路军总司令部、总政治部发布《八路军军歌》征求启事,申明“军歌是代表部队的精神、作风,并用以鼓励士气的一支有力的号角”。就是在这个背景下,诞生了我军的军歌。

在决定中国命运的大决战中,《人民日报》专题报道了部队创造的“枪杆诗运动”及其成功经验。枪杆诗迅速盛行全军,派生出“炮口诗”“战壕诗”“工事诗”,指战员们争先阅读,激励自己奋勇作战。《我是一个兵》《志愿军战歌》的歌词就源自连队的“枪杆诗”。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新时期,军事文化在历经曲折和风雨中发展繁荣,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作品,创造了成功的经验做法,也有挫折和教训。打造强军文化,既要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反思历史,又要在辩证把握现实中积极探索前行。

关于战斗性与多样性。

我军作为一个高度集中的战斗集体,必须随时准备应对一切来犯之敌的进攻和挑衅,这是军队的职能所在,也是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赋予军事文化的根本任务。在平时能够培养和磨砺官兵的作风和血性,在战时能够唤起激励官兵的斗志和杀气,只有紧紧围绕这个大的目标和任务,并从部队实际出发,把握好战斗性与多样性的不同特点和内在联系,做到既有重点又注意融合转化,才能让文武之道张弛有序,官兵箭在弦上,却又常备不懈。

一位老帅曾言:“部队到处一片欢腾,大家笑容满面,部队就能打胜仗。如果是整天愁眉苦脸,呆呆板板的,那是一个打败仗的相。那是打不好仗的,做不好工作的,我们必须把活泼变成提高部队战斗力的重要因素。”

关于专业与业余。

前不久,参加部队组织的一个文艺座谈会,有的老艺术家对我军文艺队伍人才断层、骨干队伍青黄不接现象深感忧虑。还有的同志提出能否把“特招”的门开得大一些,以解当下文艺人才短缺的燃眉之急。

是眼睛朝外去“招人”,还是眼睛向内去“挖人”,这也是一个立足点的问题。在部队群众性文化活动中,活跃着一支宏大的骨干队伍,蕴藏着潜力巨大的人才资源,永远是军事文化最雄厚、最坚实的群众基础,也是专业文艺队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才宝库。

从《延安颂》《志愿军战歌》,到《说句心里话》《小白杨》《绿色背影》《青藏高原》等一批军旅艺术的经典,或是专业与业余合作的成果,或是出自从业余宣传队成长起来的艺术家之手。他们长期生活在军营,对部队的战斗生活最熟悉也最有感情,最懂得表现什么、也最善于如何去表现。我们应该把解决人才断层的立足点放在部队,不拘一格选用人才,使专业与业余有机衔接,优势互补,而不要把两支队伍截然分开,更不要人为地封闭人才涌流的大门。

关于传统舞台与现代传播平台。

上个世纪50年代、60年代中期,通过电影银幕和广播电台“每周一歌”栏目,为优秀歌曲插上翅膀飞入千家万户。如今广播电视高度普及,新媒体快速发展,而我们从中又看到听到多少军事文化的新作佳品呢?我们用以传播军事文化的方式手段似乎还停留在过去,甚至在某些方面还不如过去,如果还是依赖传统舞台,与新媒体相距甚远,那么即使我军文艺队伍再壮大,成果再丰硕,其影响和作用都会被打折扣。这已是迫在眉睫、刻不容缓了。

在庆祝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日子里,一位从俄罗斯归来的朋友给我讲了他的见闻。在布良斯克市中心的游击队广场,一座高耸的纪念碑底座上镌刻着一首著名的卫国战争歌曲《布良斯克森林哗哗响》的歌词,而且这首歌的第一乐句至今还是这座城市广播电台的乐音呼号。这让我十分感慨,又想起了曾参加过苏联卫国战争的《红星报》记者、著名女作家科茹霍娃在她的代表作《一生不能死两次》中写下的一段话:

“士兵的力量不仅仅在他自己身上,一个苏维埃战士身上,还在于他生长的古老土地上,在于他从祖辈继承下来的多年形成的历史之中。他这个人的价值不是抽象地、孤立地存在着,而是和他赖以生存的土地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甚至敌人也明白,当这样的人奋起保卫自己伟大的国土时,那他有无限的力量,岂可等闲视之!”

不遗忘也不能遗忘那些曾裹着硝烟、浸满了血、跳动着无数生命的旋律,让历史的回声永远在我们心中激荡,才能真正谱写出新时代的强军乐章。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