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文学,蓄势待发寻求突破与振兴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柳建伟责任编辑:黄杨海
2015-11-27 02:27

军事文学,蓄势待发的突破与振兴

—— 深入学习贯彻习主席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繁荣发展军事文艺系列谈之八

■柳建伟

军事文学客观而及时地记录了革命战争的历史风云,生动而深刻地反映了军旅现实生活,细腻而传神地刻画了军人形象,源源不断地为人民军队的发展壮大输入强大的精神与情感动力。 

以经典的文学作品为蓝本和依托,衍生改编出的诸如音乐、舞蹈、戏剧、影视等等其他艺术形式的优秀作品,又都成为各自艺术门类中的经典之作。可以说,军事文学的持续兴盛有力带动并支撑了军事文艺的全面繁荣。在新的起点上繁荣发展军事文艺,离不开军事文学的全面振兴。 

以此标准审视当下的军事文学创作,还存在着一些瓶颈和短板。时下的部分军事文学作品与改革强军的壮阔进程和火热的军营现实拉开了距离,一些新变化所产生的新矛盾、新问题没有得到及时、鲜活和深刻的反映,“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形象的塑造也缺乏应有的深度和高度。及时跟上改革强军的步伐,深刻反映强军兴军的进程,是军旅作家责无旁贷的使命担当。 

军旅作家需要对当今伟大的时代和火热的军营生活做出细腻的书写、精准的概括和富于思想高度的超越。惟其如此,才能创作出无愧于伟大时代和官兵期待的精品力作,军事文学的全面振兴与突破也才能够如“期”而至。

主持人:傅强

作为一名军旅作家和剧作家,反复研读习主席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收获颇丰,体会颇深。第一个突出的感受和体会就是《讲话》对文学基础性地位作用的高度重视。

在谈到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时,习主席深情地回顾了他青年时期读车尔尼雪夫斯基《怎么办?》和歌德《浮士德》的往事,用福楼拜5天只写1页《包法利夫人》,用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创作《红楼梦》,说明伟大作品是如何诞生的。

在谈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时,习主席如数家珍地一口气点评了中国的文学作品《古诗源》中的《弹歌》,《诗经》中的《七月》《关雎》和《采薇》,以及《天问》《敕勒歌》和《木兰诗》,外国的文学作品《吉尔伽美什》《荷马史诗》《神曲》《十日谈》和《巨人传》,同时又深情回顾了与作家王愿坚和贾大山的交往,并充分肯定了作家柳青扎根农村14年创作《创业史》的创作道路和方法,用曹雪芹创作《红楼梦》、鲁迅塑造阿Q、孔乙己、祥林嫂等实例,论证了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才是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文艺创作方法。

第二个体会是:审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国军事文艺发展史,可以清晰地发现一条重要规律:军事文学兴则军事文艺兴,军事文学衰则军事文艺衰。

“文革”前十七年,是当代军事文学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代,这个时期的军事文学支撑着中国文学的大半壁江山。这个时期的大批优秀军事文学作品,孕育和支撑了中国军事题材电影的第一个辉煌时期。《保卫延安》《红日》《林海雪原》记录着那一时期军事文学的荣光,《永不消逝的电波》《冲破黎明前的黑暗》《南征北战》《英雄虎胆》《农奴》《上甘岭》《铁道游击队》《红色娘子军》《柳堡的故事》《战上海》等那个时代的电影经典,哪一部没有坚实的文学支撑?

上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军事文学迎来了第二个黄金时代。在这20年间,军事文学佳作迭出。《西线轶事》《高山下的花环》《汉家女》《射天狼》《兵车行》《皖南事变》《东方》《第二个太阳》《红高粱》《弹道无痕》《穿越死亡》《父亲是个兵》《农家军歌》《英雄无语》《我是太阳》《亮剑》《突出重围》《暗算》《历史的天空》等文学作品,是这个时期军事文学的光荣。军事文学的繁荣,有力地支持了这个时期电影和舞台剧的繁荣,同时也为军事题材电视剧在荧屏上大放异彩,提供了基础性支撑。电影《大决战》《大转折》《大进军》的幕后由一流作家谋划,电视剧《和平年代》《突出重围》的剧本,皆由作家操刀。这个时期出现的优秀话剧,多半是由一流作家担任的编剧。

在那个文学为王的黄金时代,军事文艺全面地繁荣起来了。中国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在他的军旅生涯中创作出了他大部分的重要作品。毋庸置疑,他创作的巅峰期就处于那个军事文学的黄金时代。后来获得茅盾文学奖的3位军旅作家,也于这个时期创作出了他们的代表作品。军队作家在各种全国性评奖中频频折桂。戏剧文华奖、梅花奖,全国各类舞蹈奖,军队的团体和个人也屡获大奖。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