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风革命烈士陵园英灵平均年龄仅27岁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宗兆盾责任编辑:刘航
2016-04-12 03:18

壮哉!青史永著,勇者长存。

聂帅墓碑的两侧,分列着多名长眠在此的将军。孙继先、李福泽、张贻祥、徐明、石荣屺……这些写进共和国航天史册的将军,个个都是一部传奇!

1958年,孙继先中将调任中国导弹试验靶场第一任司令员,而此时,他在朝鲜战场上的征尘未洗,这位“火箭司令”也从未见过火箭长什么样。数字对比是惊人的:1959年,美国共进行了66次核试验,导弹发射试验数以百计。而中国的尖端武器数量为——0!

然而,差距吓不倒中国军人。孙继先,这位长征途中率十七勇士强渡大渡河的突击营营长,拍着桌子给官兵们打气,“朝鲜战场上,他们武器先进,还不是照样吃败仗。老子就是不信这个邪,他们能造导弹,咱们就搞不出来?搞!”

50年后,钱学森先生仍感慨不已:“如果当时不下那个决心,那么我们现在就没有原子弹,没有氢弹,没有导弹,也没有人造卫星,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能够像今天的中国一样有这样一个地位吗?”东风基地第二任司令李福泽,曾因不能亲手发射第一枚核导弹而失意良久。1966年,“两弹结合”试验。李福泽执意要与7名部属一起参加试验。七人党小组长高震亚拉下脸来:“我们7个操作发射有上级专批,你有批件吗?”

李福泽怏怏步出地下室,他多想亲手操作祖国第一枚核导弹腾空而起啊!我想,离开场坪那一刻,将军眼里肯定溢满了泪水吧……

时光荏苒。1974年,中心第四任主任徐明临危受命,短短5个月里,3颗试验卫星从这里飞向太空。10年后,这位将军在北京与世长辞。临终前,他立下遗嘱:“把骨灰送回戈壁滩。”青山有幸埋忠骨,魂牵梦萦戈壁滩。这寂寥空旷、杳无人迹的戈壁滩,留下了他们的青春和热血。他们怎舍得离开?

“将兵之道,身先士卒”。也许,正是将帅们高山仰止的人格魅力,才使得一批批科技专家云集麾下,扎根戈壁,为中国航天披肝沥胆,奉献终生。

聂帅右手边,是卫星发射中心发测站高级工程师胡文全的墓冢。1958年,哈军工首批毕业生胡文全来到这片大漠。扎根戈壁28年,胡文全拼出了4项科技成果奖、15次嘉奖、4次三等功和1次二等功。直到那个除夕,胡文全住进了医院。望着已经深度扩散的癌变切片,医生们惊呆了:“怎么不早来啊!”……

陵园南区,两座巾帼女杰的墓碑让人心头一颤。她们是55岁的谢秀玉和56岁的潘仁瑾。

1998年7月,高级工程师谢秀玉在病床上完成了最后一项课题。肺癌手术后,她把同事叫到病床前交代:“资料都在这个包里,你们拿去用吧。”同事们完成了她最后的成果,谢秀玉那加了黑框的名字被郑重地署在最前面。

潘仁瑾长眠大漠,或许是因为舍不得自己的爱人。她的丈夫刘明山,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原主任。两人是大学同班同学。1966年,刘明山毕业分到戈壁滩,而潘仁瑾留校任教。漫漫黄沙隔不断爱的情愫,几年后,潘仁瑾也选择了大漠,把满腔心血倾注到共同的事业中去……

西风呼啸,长歌当哭。伫立在这肃穆的陵园,仰视这威严的钢铁军阵,只觉得满腔的热血撞击着胸怀。

爱之大者,为国为民。我想,东风人对航天事业的爱,已经超越了亲情、爱情,甚至超越了自己的生命。东风航天人,当与大漠胡杨一般,千年不朽,永世长存!

(《解放军报》2016年04月12日 11版)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