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直罗镇战役是红一方面军长征的最后一战,这一胜利决定了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日前,本报记者来到直罗镇,重温那场经典之战——
战略决断,一场漂亮仗打出“奠基礼”
■本报记者 杨清刚

直罗烈士陵园。李铭新摄
从陕西省富县出发一路向西,上青兰高速公路,在子午岭的群山中穿行约半小时,便到了素有“陕北小江南”和“鱼米之乡”美誉的直罗镇。
同行的直罗镇武装部长尉延明介绍,81年前,直罗镇是一个不足百户人家的小镇,三面环山,地形险要,利于设伏。著名的直罗镇战役,就是一场典型的伏击战。
战役打响前,敌“西北剿总”部署5个师的兵力,企图趁红军立足未稳,控制葫芦河形成东西封锁线,而后南进北堵,将红军围困在两道封锁线之间予以消灭。如果让敌人顺利构成封锁线,那红军将很难打破敌人对陕甘苏区的第三次“围剿”,中共中央也难以在陕甘立足。
1935年11月,在毛泽东亲自指挥下,红军利用直罗镇有利地形,分别在北山与南山设伏,然后用一个连担任警戒,对从葫芦河上游进攻的国民党军第109师进行节节抵抗,诱其进入直罗镇设伏区。当敌人全部进入“口袋”后,红军一鼓作气将其全歼。追击中,红军又在黑水寺歼敌106师一个团,取得了中央红军、西北红军和红25军“三军会师”后的首战大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