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血性士兵叫你瞧瞧啥叫“英雄本色”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张晓君 谭浩等责任编辑:于美玉
2016-10-16 05:34

利刃舞者

排爆,敢与死神掰手腕

■石瑞宁 陶 昱


    于洋,海南省军区某工兵营战士,上等兵军衔。潘群聪 摄

烈日炙烤下,海南省军区某工兵营训练场,气温接近40摄氏度。穿上厚重的防爆服,上等兵于洋操作自动机械手臂,苦练遥控拆弹技术。半小时后,当战友帮他卸下装备时,发现他已满脸汗水……

今年23岁的于洋,是一名大学生士兵。他所在的工兵营,担负着驻地各类排爆任务。近年来他们出色完成了博鳌年会安保、爆破泄洪、军地未爆弹药销毁等70多起重大任务,销毁未爆弹药5000余枚。在这里,于洋由一名新兵成长为排爆能手。

排爆是世界公认的高危行业。人们常说,这样的工作如同在悬崖上行走——左手是险峰美景,右手是绝壁深渊。

今年3月,海南某工地挖出一枚遗留未爆炮弹。于洋和两名排爆手赶赴现场后发现,这枚迫击炮弹弹体锈迹斑斑,引信已松动,任何较大的晃动都可能引发爆炸,只能人工转移。这是排爆最危险的环节,稍有不慎,将有生命危险。

“既然选择成为一名排爆手,就注定要与‘死神’较量。”于洋主动请缨。为减少炮弹的晃动,他轻轻拿起炮弹,朝500米外的爆破区慢慢走去。短短500米,于洋的这趟“生死旅程”却走了整整半个小时,最后他安全到达爆破区并成功引爆炮弹。

在排爆手的世界里,机会永远只有一次,一招一式都得过硬。搜爆是基本功,也是每名新排爆手最犯难的课目,特别是“练听功”。搜排爆中往往会遇到金属物质的干扰,如何能在复杂的地域准确判断爆炸物,靠的是“听”。对第一次“听功”练习,于洋记忆犹新:他用探雷器反复听易拉罐、铁钉、铁丝等金属的声音,连续训练几个小时。这样的训练持续了一个多月。那段时间,他连吃饭、睡觉都感觉耳边嗡嗡作响。不久,掌握要领的于洋,通过声音的强弱和长短就能区分一般金属物和爆炸物。

“如果平时技能掌握不精,战时付出的就是血的代价。”每次训练,于洋总会想起一名老兵说的话。

在实战训练中,他和战友身穿30多斤的排爆服,在30多摄氏度的高温环境下,完成操作机械手臂移动起爆体、剪断爆炸物导线、引爆起爆体等实装实爆课目。这既锻炼排爆手的操作技能,更考验他们的心理素质。作业时,指尖与爆炸物之间零点几毫米的差距,就是生死之界。为确保每次操作的差距达到可控范围,于洋经常加班加点,反复练习。

要想成为一名出色的工兵排爆手,光会搜排爆还不行。定时炸弹、延时炸弹、遥控炸弹,每一种常见爆炸装置的内部结构要烂熟于心;TNT、硝胺炸药、黑索金……每一类爆炸物的“脾气”要摸得清清楚楚;此外,还必须掌握防坦克地雷、防步兵地雷、定向雷等数十种国内外地雷的原理。凭借扎实的知识基础和刻苦的训练,短短一年多时间,于洋掌握了一般士兵3年才能基本掌握的拆弹技能,对各种不同的爆炸物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拆除,并确保零失误。

一次又一次地较量,让于洋成为敢与“死神”掰手腕的排爆尖兵。去年,于洋作为训练尖子,被选派到美国西雅图,参加中美两军人道主义救援减灾联合实兵演练,他和战友们展示出的精湛专业技能获得外国同行的赞许。

心声

艺高者方胆大

■于 洋

排爆的危险在于弹药的未知性,每一枚未爆弹或不明爆炸物的稳定性都无法预测,都可能一触即爆。排爆兵要做的就是把这种爆炸的可能性最大限度地降为零,这是我的使命,更是我的荣光。

(《解放军报》2016年10月16日 08版)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