阚峰阚湖寻阚泽
■阚世英
宁波人有句口头禅:“到浙江不到宁波等于没到浙江;到宁波不到慈城等于没到宁波。”过去我曾多次来到宁波,都因时间安排不开与慈城失之交臂。这次,我忙里偷闲决定到慈城去看看,不为别的,只是为寻觅一个人——阚泽。
作为阚泽的同姓后人,他的大名我早已如雷贯耳,阚氏族人无不以他为骄傲,为自豪。阚泽(约170年-243年),字德润,浙江会稽山(今浙江绍兴)人,据考证,他应是地道的宁波慈城人。阚泽从小家境贫困,祖辈务农,无钱入学,靠自学苦读,粗通文墨。后来他靠代人抄书,边抄边学,抄一本背诵一本的方法,日积月累,终于成了满腹经纶、多才多艺的学者。于是“阚德润佣书”也就成了流传后世的历史典故。阚泽才华很受孙权赏识,孙权称帝时,阚泽辅助东吴立下汗马功劳,他在东吴曾先后任中书令(相当于宰相)加侍中,进拜太子太傅等要职。
阚泽,在阚氏家族中是第二位宰相,另一位是战国时期的齐国名相阚止,所以说在他的家族中老幼皆称之为“泽公”,更是阚姓族人在人际交往中向外姓人介绍自己姓氏的一张古老“名片”:“我姓阚,三国中阚泽的阚。”
说到阚泽,人们会自然想到《三国演义》中第46回《献宝计黄盖受刑》和第47回中他的精彩故事。赤壁大战前夕,周瑜设苦肉计,被阚泽一眼看穿,一语道破,并慨允前去曹营投诈降书,一场斗智之战,终于使曹操深信不疑,为周瑜火烧赤壁立下头功。公元222年,刘备为夺回荆州,为关羽报仇,亲自发兵数万,深入吴境五六百里,将东吴孙桓收军团团包围,危机四起。紧要关头,阚泽挺身而出,力举陆逊为大都督:“周瑜过去取荆州,败关羽,都是他出的主意。现在大敌当前,主公若能用,破蜀必矣,如或有失,臣愿与之同罪。”因为这时陆逊年刚40出头,立刻遭到东吴元老们的反对,认为他“年幼望轻”“必误大事”。阚泽一听急了,他大声疾呼:“若不用陆伯言,东吴休矣!臣愿以全家保之!”孙权深为感动,力排众议,立陆逊为大都督,终于夺取了夷陵之战的胜利!
纵观历史,有谁能推荐良才而承担如此之大牺牲,而阚泽敢担风险,慧眼识人,实在难能可贵!有诗写道:“书城高厚能载道,心地光明始爱才。”阚泽“见贤思齐”“举人过己”的胸怀不知感动了多少后来人。
阚泽在三国演义中的表现,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他告老还乡后的事儿,却少有人知。作为他的后代族人,并为中华《阚氏家谱》编委会主任的我正是带着这种敬仰和渴望,走进了阚泽故居。
此时,虽已是深冬,来到阚泽故居,我们一下车就被这里的蓝天白云、绿水青山、小桥流水、古色古香吸引住了。当地的陪同者告诉我们,阚泽故居后面的山叫阚峰,故居前面的湖叫阚湖(也叫慈湖)。我心里顿起波澜,有一种回家的感觉。难怪广东的阚延泉将军到阚泽故居拜访时激动不已,特地给我打电话:“我们的祖先了不起呀,一定要来看看。”此刻,我也有同感,山和水同时都以阚字命名实属少见,足见阚泽的影响之大。
如今阚泽故居已成了慈城中学,建筑不逊现代,白墙青瓦,一派江南传统风韵,畅游其间无不感受到阚泽“文韬武略”之风范。走进阚泽故居,慈城中学的正门,迎面是一幅巨大的紫铜浮雕,为我们展示了大谋士、大学者阚泽的光辉形象及丰功伟绩。我们驻足仰望,久久不肯离去。
游阚泽故居,不能不提到阚泽退休后创办的“德润书院”。阚泽晚年信佛,还劝孙权信佛,他在建康(南京)建造了“建初寺”,赤乌二年(公元290年)他又捐献自己慈城的家创建了“普济寺”。后人在寺门两侧书一对联:“若为吴相宅,会作法王城”,“超然物外”的横批叙述着泽公的情怀,一如明朝诗人钱希言诗云:“阚公山绕阚公湖,会宅年犹记赤乌。寂寂寺门霜叶里,水禽飞上石浮屠。”
普济寺既是宁波的第一座寺院,也是浙江最早的寺院之一。阚泽利用寺院的书屋,广招弟子,读书之风盛行。唐大中二年(公元848年);慈溪县令李楚臣复立“德润书院”。书院惠读后人,成百上千的慈城人考中状元、举人、进士,真可谓“满朝朱紫贵,尽是慈城人”。慈城读书之风长盛不衰,到了近代也是如此,很多著名学者、作家、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出自慈城。
我们一行来到阚泽故居内的一口古井旁,陪同参观的一位朋友告诉我们,这是阚泽家用的水井。井栏上刻着相传是一代书圣王羲之的书法“阚湖井”三个苍劲的篆体字。这时,一群下课的中学生文静地从我们身边经过,不时礼貌地轻声向我们道一声:“老师好!”我心里油然感到别样的暖意。阚泽虽然与这些孩子已相隔一千多年的时光,在我看来他们依然是“泽公”的弟子,“泽公”仿佛刚为他们讲授完课程,在这穿越时空的遐想中,孩子们分享着“泽公”的智慧与恩德。
我们来到阚宅院后的山脚下,沿着山间小路向阚峰登攀,山路两旁林木茂密,不时传来一两声婉转悠扬的鸟鸣,更显出阚宅田园的宁静。我每迈一步都在想,这条阚泽小道不知洒下“泽公”多少足迹。此时,我还仿佛听到他一路登山,一路吟诗诵经,木屐踏着石板台阶哒哒哒的脚步声。登上阚峰山顶,一座三层飞檐的亭子出现在我们面前, 居高临下,大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举目望去但见三个大字:“唐碑亭”,亭柱上书一条幅:“阚公宅唐代碑好与后人留古迹,应氏楼科技馆共为祖国育英才”。遗憾的是唐代为阚泽立的石碑却不见了,心中顿生“黄鹤一去不返还,此处空余黄鹤楼”之感。陪同人员告诉我,石碑是“文革
中遗失的,大家半天无语。大概是为了化解我们的遗憾吧,同行的阚家朋友立衡安慰我们说:送走了你们,我抽时间专门找找。听了他的一句话,我心中又多了一线希望。
我们站在阚峰山顶极目远眺,心头突然想到了“人杰地灵”四个字,还有那句老话:“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方山水之仙之龙,不就是文韬武略的大学者、大谋士阚泽吗!
(《解放军报》2016年10月31日 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