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字与青藏线同行,军旅记者笔下的《昆仑魂》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胡玥撰责任编辑:于美玉
2016-11-01 09:47

筑梦青藏 甲子相承

值西藏和平解放65周年、青藏公路全线开通62周年和青藏兵站部卫国戍边执勤62周年之际,《昆仑魂》一书出版了。这本沉甸甸的书,凝结着国魂、军魂和英魂。作者带病行走青藏高原,讴歌天路官兵,以此书献给为国家和平与安宁作出牺牲的革命英烈,献给为民族繁荣和发展赤诚奉献的高原军人,献给一代又一代不辱使命的青藏兵站部官兵,实在是难能可贵,可喜可贺。

横贯世界屋脊的青藏公路,一头连着共和国的祝福与重托,一头连着青藏大地的繁荣与希冀。六十年的坚守,一个甲子的悲壮。一代又一代青藏兵站部官兵筑梦青藏,有苦不怕苦,再苦不叫苦,献身高原,不辱使命,把军人的忠诚与奉献镌刻在这片生命禁区里和生死运输线上。有了这条线,把内地和西藏更加紧紧地连在一起;有了这条线,祖国的西南边防就有了重要战略保障支撑;有了这条线,青藏大地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繁荣。

高原官兵肩负着国家和民族的深情重任,肩负着党中央和中央军委首长的殷切期望。仅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毛泽东就亲自为康藏、青藏公路通车题词,朱德、邓小平、彭德怀、陈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视察这支部队。亲切的关怀,巨大的鼓舞,不仅是鞭策激励,更是力量源泉。

毛泽东主席为庆祝康藏、青藏通车题词。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都在4000米以上,空气中的含氧量只有内地的一半,年平均气温在零下6摄氏度左右,被称为“生命禁区”。正是在这人迹罕至的亘古荒原、没有植被的世界屋脊,前仆后继的高原军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和壮举。20世纪50年代,他们建成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生命线”—青藏公路;20世纪60年代,他们架起了雪域高原的“信息线”—通信线路;20世纪70年代,他们铺设了我国最长的青藏“能源线”—格尔木至拉萨输油管线。

这是高原军人用青春与生命铺就的三条线,这三条线担负着驻藏部队80%以上的物资运输、100%的国防通信和西藏军地98%的油料输送任务,这三条线组成了屹立在地球之巅的立体通道。他们将物资风雨无阻地运送到拉萨,将油料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拉萨,将信号准确无误地传输到拉萨,他们用军人的赤诚和牺牲为世界屋脊的太阳增添了别样的火红。

青藏高原以它不变的雄浑与苍茫,巍然屹立在地球之巅;高原军人以其坚定不移的情怀,牺牲奉献在雪域高原。他们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在生命禁区孕育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的雪域高原精神。风雪青藏,严寒缺氧,一代又一代青藏兵站部官兵能在这里坚守就是奉献,更何况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稀疏的头发、黝黑的皮肤、青紫的嘴唇、老茧的双手,塑造了一组西部军人的立体雕像。

这片土地满载着军人的深情与厚爱,融入了军人的奉献与牺牲,燃烧着军人的青春与智慧。每一次奔驰、每一回输油、每一道电波,都是对生命的一次洗礼,都是对死亡的一次超越。他们的年轮与车轮一道刻入世界屋脊,他们的血脉与能源一路奔流在青藏线上,他们的心声与电波一同回荡在青藏高原,他们的奉献与深情和这块高地一起隆升。

英雄辈出,感动常在,他们用坚毅的身躯铺就了青藏线,用军人的赤诚坚守在青藏线,用无悔的人生在青藏线竖起了一座座永恒的丰碑。这是一支写满牺牲、写满奉献的部队,又是一支写满功勋、写满光荣的部队。绵延四千里的青藏线,长眠着780多名英烈,他们将青春和生命永远融入青藏线,化作巍峨昆仑不朽的军魂。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