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旺一家四代人为何要守护这藏式老房子?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薛晓康责任编辑:于美玉
2016-11-01 13:57

捐献证书。刘飞

1935年6月至1936年8月,红军一、四方面军先后三次进出黑水,历时一年零两个多月,约9万人次驻扎和过往,黑水成为红军长征途中生活、战斗时间最长的地区。在该地区发生战斗80多次,较大的战斗有5次。由于战斗、饥饿、劳累、伤病,有近万名红军指战员牺牲,长眠于黑水,许多红军战士连名字也没有留下,这唤起藏族人民对红军的同情和支持。红军在瓦钵梁子一带地区建立区、乡苏维埃政府和“游击队”武装组织,这无疑是红军在黑水播下的革命火种。当地群众为红军筹集粮食约710万斤,熬制食盐约5千余斤,各类牲畜3万余头、100余万斤,畜油1万多斤,以及大批牲畜皮张、牛毛、羊毛、大麻和兽皮等御寒物资,为帮助红军爬雪山、过草地作出了巨大贡献。

当然,对于这些粮食和物资,红军再三强调这是“借”,并且打了很多“借条”。尽管“借条”上并无具体的归还日期,但朴实的藏族群众依然昼夜兼程地奔忙,他们身背沉重的粮食和物资,艰难地行走在山道上,一直走到芦花寨的泽旺头人家门前的草坝上。苏朗彭初告诉我,他父亲仁真曾经给他讲过,当年那些运粮队员非常辛苦,有的队员连鞋子都磨烂了,坚持赤着脚赶路,脚都被山石磨出了血,但没有一个人叫苦埋怨。在堆放粮食和物资的草坝上,每当有一个运粮队员赶来的时候,泽旺头人都要真诚地对他说:“放心,红军不还,我还。”这句话被泽旺头人重复了太多遍,但没有一个人怀疑泽旺头人说的这句话。他们相信,泽旺头人是值得信赖的好人,工农红军是值得帮助的队伍。至于红军打的“借条”,许多人干脆把它烧掉了。

在这片遥远的雪域高原,生长着一群品质最朴实、心地最善良的人,他们帮助红军不求任何回报,他们宁愿自己吃苦受累也乐意帮助红军。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