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军文化论|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

来源:中国国防报作者:余远来责任编辑:于美玉
2016-12-07 00:21

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震古烁今的伟大事业,需要坚忍不拔的伟大精神,也需要振奋人心的伟大作品。11月30日,习近平主席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深刻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定文化自信,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习主席的这次重要讲话与他两年前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一脉相承,再次吹响了全国文艺界高擎民族精神火炬、攀登时代文艺高峰的前进号角。

——编 者 

以文化自信为底气和底蕴

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铸造中国文艺的灵魂;只有提升文化自觉,才能彰显文艺作品的文化魅力。如果没有文化自信,就不可能创造出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的文艺作品,甚至连人格都要被矮化三分。

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后,曾国藩手下一员大将名叫胡林翼,当时驻守在马鞍山,他在江边阅兵时,看到一艘外国军舰,冲着他沿江而上,这位在战场上杀伐决断的骁勇大将竟当场昏厥了过去。后来别人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对付太平天国我们还有把握,但对付这些外国军舰就没有办法了。

费孝通先生评价说:“这件事生动反映了当时清政府上层的态度。他们看到了中国的物质技术远远落后于西方,因而惧怕和退缩了。这说明中西文化碰头时,他们认输了,这是一大转折。”

自鸦片战争之后到新中国成立的百余年间,中国人所遭受的屈辱直接影响了国人的文化自信。中国人真的失去了自信力吗?其实不然,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主要表现。正如鲁迅所言:“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正因为如此,鲁迅的文学作品始终充满了强烈的民族自信、深刻的忧患意识,像是黑暗中的一道闪电,照彻无数人的心灵。

“忧危启人智,厄穷见人杰。”真正扭转这一困局、实现中华文化浴火重生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推动下抗战文化的蓬勃兴起。曹禺的《蜕变》、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等文艺作品,传遍大江南北,极大地提振了民众的抗战激情,起到了冲锋号和精神凝结的作用。

自信心一旦凝诸笔端,就能够化作深挚的家国情怀和自觉的精神担当,创作出“磅礴于全世界,而葆其美妙之青春”的伟大作品,创造出发时代之先声、开社会之先风、启智慧之先河的伟大作品,成为时代变迁和社会变革的先导。历史上如此,今天仍如此!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