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到出路
“默哀毕。”
冬雨飘洒依旧,偶尔吹来几阵寒风,扬起身上的塑料白雨衣,发出窸窸窣窣的响声,激得默哀的人们打了几个哆嗦。
看着礼兵庄严地献上黄白相间的花圈,每一个不知来自何方,从事何种职业的人齐聚此地,却同时为了这份历史在哀悼。他们为什么要来到这里?已经过去的南京大屠杀和我们有什么关系?
曾在那个年代帮助过中国人民的人们,魏特林女士、约翰.拉贝先生等人,这些事本和他们没有什么关系,可在正义与邪恶面前,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应该捍卫的东西。
我不禁想起了那个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女高材生——张纯如,一个家庭幸福、婚姻美满的柔弱女子。她选择为了30万冤魂申诉,为之奔走呼号。我曾看过那段她自拍的采访录像,她笑着搞怪,明媚动人,可深夜里她执笔写下这一段段奸淫掳掠而气到发抖时,又是怎样的令人心疼与敬佩。南京大屠杀本与她没有关系,她完全可以和父母家人一起过着安定的生活,可是骨子里的担当,让这段不堪的过去与她有关。
我想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或多或少都有着那么一份责任感和使命感。那些为了大屠杀的历史贡献力量的人,让我看到了出路,如今往来不绝的参观者和祭奠者让我看到了出路。约翰.拉贝有这样一句话:“可以宽恕,但不可以忘却。”因为不忘却,我们才能看到我们,我们才能看到未来。
新一代的我们出生在一个和平的年代,没有经历过战争炮火的“金戈饮如血”,没有看到过国破人亡的“城春草木深”。而我们这一代,却正正好好就站在这片土地上,79年前,这里发生了一场人类的浩劫——南京大屠杀。当我看到一块块整齐白方阵里的人群望着已降落过半的红旗唱着国歌时,我心里悲而不伤。青少年们白衣诵诗:“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殷忧启圣,多难兴邦。七十九载,青史昭彰,生生不息,山高水长。”听到这里,我心中仿佛凝聚了一股强大的力量,我知道这样一个挺过劫难、正视历史的民族,出路定在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