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看“飞豹”。 牛晨斐 摄(资料图片)
航空火箭弹一直是大范围压制的主要武器,但容易受低空气流、空气密度等外力影响,命中精度低。就连装备苏-34飞机的俄军参赛机组也没能全部命中靶心。
然而我们做到了。与苏-34相比,“飞豹”在机动性、火控系统等方面都有一定差距,而且由于竞赛规则的限制,“飞豹”作战半径大、攻击威力强等特点不能充分发挥。但我们通过扎实的技术和默契的配合弥补了不足,成为唯一一个四枚火箭弹都命中靶心的机组,取得了轰炸机组第二名的最好成绩,获得了俄方的高度赞扬。
获得好成绩并非偶然,而是精心苦练的成果。
侦察和低空特技两个课目都没有练习过,实弹射击要求必须精确命中靶心……今年2月,受领任务后,年仅28岁的罗峰遇到了巨大的挑战。
“没有天山雄鹰飞不过去的山。再难的竞赛也抵不住一个字——练。”一股不服输的劲头从内心油然而生。
我们从学习航理、体能训练中开始一沙一石地奠基。我俩经常学习到深夜,一次,教导员王志超到宿舍查房,看见罗峰还躺在床上比划动作,原来他在“梦中训练”。
出国参赛前我们为战机建立“性能档案”,并一次次驾驶它冲上蓝天,进行近百架次针对性训练,10余次特情处置训练。
由于火箭弹误差大,我们请人反复调整火控系统参数和发射器垫片,对零点几毫米的误差都不放过,并拿着卡尺对百余枚火箭弹逐枚测量。训练时,我就和场站官兵一起布设靶标,和机务官兵一起分析风速、风向对弹着点的影响,运用大数据摸索其中的规律。那时候我们都铆着一股劲儿,盛夏戈壁深处的地表温度高达50余摄氏度,有时我们一待就是几个小时。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不断的分析、验证,我们每次都能精确命中靶标,在最终的考核中拿到满分。
(王小军口述 王晓飞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