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选择空间再多,也要在心里留一间书房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司广宇责任编辑:刘航
2017-02-18 12:17

“我想有间书房”,这对于蜗居在北京的我,是个极大的奢望。

记得小时候,爸爸把最大的一间房屋腾给我,让我在里边好好学习。当时我把所有的图书画册堆在床边,边躺卧边翻阅。

后来,经过十几年的中小学生涯,挤进了高考的独木桥。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那天,我和几位发小,抱着厚厚的习题集,来到河边,一边肆意焚烧,一边像范进中举般狂笑不止。同学们用这种行为艺术的方式,祭奠在题海中度过的青葱岁月。

思想的饥饿

到了大学,本以为可以像青春剧一样浪漫四年,却发现我们这些小山沟里走出的“土鳖”,跟那些高知家庭走出的孩子相比,缺的是知识的宽度。曾经构建在“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条金科玉律上的世界观崩塌了,人生需要更多的认知纬度。于是开始捧起了尼采、萨特、海德格尔,甚至是马克思的经典手稿,开始翻阅。在这些书籍中,我们知道人生是向死而生的,是要在不断的感性实践中构建起感性的自我。

临近大学毕业时,改革开放的洪流倏然而至。刚走出象牙塔,旋即被抛入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在职场中开始了现实的实践活动。此后的人生引用马克思的一句话来形容再恰当不过了:“生产的不停变革,一切社会状况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一切固定的僵化的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素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一切等级的和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人们终于不得不用冷静的眼光来看他们的生活地位、他们的相互关系。”

但人并不是随波逐流的浮萍,人是会思考的动物。改革开放三十年,解决了五千年来华夏儿女梦寐以求的温饱难题,但是随之而来是思想上的饥饿感更强了。的确,就连傻傻的许三多来到军营后,也会一边啃着白面馒头,一边思考什么样的生活才算有意义。

可是混迹在房租房价高企不下的京城,儿时轩敞的庭园简直是一种奢求。一家六口人挤在50多平米的房间中,虽然艰辛无比,却已令不少外乡人艳羡不已。

我和妻子时常坐在马桶上,翻看着手机思考着人生。一篇篇鸡汤温热了疲惫的心灵,一条条段子调剂了苦涩的生活,一个个点赞让我们感受到千里之外的友谊。

书法的启示

后来,去山东临沂调研,顺道拜访了瑯玡故地——“书圣”王羲之的故居。

当时大风如刀,大雪压弯了盛开的腊梅。拂去碑帖上的积雪,我看到了生命的灵动。

那遒劲的金钩铁划,像一座座矍铄的傲骨,尊严而体面地伫立在风雪之中,笑对八面来风,诠释着真我本色。更让我意想不到的是,这绝美的字体,居然是诞生在五胡乱华,衣冠南渡那段痛苦的历史之中。

华夏儿女面对风云激荡的民族融合,或许会失去自我,就像曾经的羯族一样,湮灭在历史的烟尘中,或许会重新振作,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通览人类发展史,我们明白,任何复兴都需要载体。欧洲的文艺复兴需要重拾亚里士多德的译本,中国的文艺复兴需要的以汉语为载体的中国文化。

然而,当代中国的现代化是嫁接了异质文明的现代化。在键盘操作的当下,还有几个人会用笔写字,还有几个人能把字写好,还有几个人能用毛笔写出汉字粗细浓淡的意蕴来?带着反思,我离开了王羲之故居。临走时,我买了几支毛笔和一个写字用的案几。

回到家中,扔掉了不少物品,终于在狭小的客厅角落里,腾出点空间放置案几。忙碌一天之后,趁着妻女熟睡时,泡一壶茶,拿一本书,伏在案几上翻阅,时不时用毛笔在本子上记录下心得体会。随着翻阅的书目增多,居然记录了好几大本笔记。

思想的积累都是集腋成裘。坚持伏案读写三年,不仅书法上有所精进,思想认知也逐渐形成体系。这对我的日常工作大有裨益的,甚至在饭堂中听我点评时事的人也逐渐多了起来,以致后来还有单位邀请我去讲课。就连我的小女儿,遇到自己不理解的问题,也喜欢捧着脑袋听我来解释。

每当夜深之时,打开案几上的台灯,顿时感到一道灯光把窗外的喧嚣驱散,照亮了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在这里我可以批判一切,也可以用笔勾画自己的梦想。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