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余万字的《大秦帝国》对战争文明有何揭示?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孙皓晖责任编辑:于美玉
2017-03-18 01:10

《大秦帝国》全书以少梁之战开始,以刘邦项羽攻入咸阳终结,写尽了从战国中期到秦帝国灭亡期间的大大小小各种形态的战争。今天的《解放军报》长征副刊版刊发文章指出,《大秦帝国》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以文学的形式,用艺术的真实,恢弘再现了古典战争。

春秋、战国和秦三大时代,是中国在变革与战争的洪流中创建统一文明的伟大时代。《大秦帝国》作为全方位开掘那个时代的历史文学作品,不仅不能回避对战争形态的叙述,而且要做到对战争的发现性深度开掘,非如此不能呈现那个伟大的战争时代的历史内涵。

这既是一个文学目标,又是一个有关战争历史形态的研究目标。

从人类进入国家时代开始,特定国家的战争方式、军队的构成方式、军事活动的思维方式,有人称之为战争文明。这种战争文明,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形态的有机构成部分。我觉得,战争文明与政治文明,是最直接体现国家性格与民族精神的两大支柱。

近现代社会以来,世界各国对战争与战争历史的研究,都逐步超越了直观认识论的水平,逐步进入了对各种战争形态的整体性研究,及对其根源的解析性研究,以求从本质上了解战争,并从根本上寻求对摧毁人类存在的未来战争的应对之道。应当说,现代社会对战争研究的高水准,是战争文明概念的提出,及随后普及于全世界的对各民族国家的战争文明特殊性的研究。

1943年,基于日本军队在战争中的特异性,以及对日本政策接近于盲目的不自觉性,美国政府委托文化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对日本的战争方式及民族性格进行研究,以提出对日战争的应对思想,以及战后对日政策的参考意见。这位女学者对日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进行了大规模的个体采访,并进行了系统的资料调查,写出了享有盛名的关于日本战争方式的研究著作——《菊与刀》。在这本书中,鲁思·本尼迪克特第一次提出了战争文明的概念,并从文化传统、思维习惯、行动习惯、民族性格、日本民族对死亡的无所谓态度等等多个具体方面对日本的战争文明进行了相对深刻的揭示。

本书之后,世界的战争理念已经发生了深刻的转变。这一转变的实质是:几乎所有的现代国家都不再将战争作为孤立的军事行动看待,而是作为全面的、综合的、并基于文明差异的国家利益的对抗行为对待。无论是发动战争,进行战争,结束战争,还是战后处置方式,都远远超越了单纯的军事领域,而受到特定的国家文明的最深刻的制约。但是,自《菊与刀》开始的战争文明理论的形成是以西方国家群的战争理念为本位的,对中国民族群在历史中形成的战争文明还缺乏基本的历史理解,更缺乏相对深刻的研究。世界国家群对中国战争文明的理解除了一部《孙子兵法》,除了近代史以来的中国战争实践,对中国战争文明的历史根基与强大传统则很少有人了解。

《大秦帝国》是一部呈现中国民族群创建统一文明的伟大战争时代的作品,必然要对这一时代的战争方式进行深刻的发掘和呈现。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