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诗集写出了辽宁舰的远方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王子江责任编辑:于美玉
2017-04-29 02:09

就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文化生活极度丰富的今天,人们依旧自信并自觉地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沃土,从中源源不断地汲取生命的营养,不久前出版的中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舰员诗歌作品集《我的名字叫辽宁》(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就是一个佐证。请看今日出版的《解放军报》的报道:

“国之重器”的文化风采

——读诗歌作品集《我的名字叫辽宁》

■王子江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对国人的影响,其跨度、深度和广度,都是世界上仅有的。不必说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距今已3000多年的历史,也不必说从格律诗的成形到现在也已经有1000多年的时光了,单从1917年诞生的白话诗算起,迄今也已经百年。就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文化生活极度丰富的今天,人们依旧自信并自觉地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沃土,从中源源不断地汲取生命的营养,不久前出版的中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舰员诗歌作品集《我的名字叫辽宁》(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就是一个佐证。

4月26日,我国第二艘航母下水仪式在大连举行,引发广泛关注。第一艘航母“辽宁号”舰员的诗作,自然引起了人们的兴趣。诗集(包括序言)的作者是清一色的航母舰员,包括舰长、政委、一般干部和普通士兵。他们以现实的笔触,饱满的热情,激昂的士气,从各自的岗位和不同的角度描述了部队组建、航母首航、战舰入列等一系列过程,讴歌了第一代航母官兵的火热生活,从内心深处抒发了军人职责和舰员使命。

诗集以“梦”为线索,按照“寻梦”“筑梦”“圆梦”分成三个篇章,是一体格律和新诗两种体裁合二而为一的诗歌集,是航母舰员献身航母事业、构筑航母文化的生动诠释。诗集中的一些作品虽稍显稚嫩,但是这本诗集所体现出的文化内涵和意义,就格律诗词而言,也是特别重大而深远的。

古老的诗体与先进的装备相结合,体现的是一种文化自信。中国诗歌素有“唐诗、宋词、元曲三座高峰”的说法,这种说法以文化链的形式概括出了中华民族对人类社会所贡献的独一无二的精神产品。它们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民族精神的奇葩,是我国古代文学艺术宝库中三颗璀璨的明珠,也是世界艺术殿堂中的宝贵财富。中国文学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构成了一卷几千年中华文化的发展史。而“吟诵的诗”“吟唱的词”“哼唱的曲”,也都奏出了它们各自时代的最强音。作为国之重器的航母,是一个国家最前沿科技的集成者,是最先进的装备。于此形成的诗歌自然另有一种情趣。譬如,海军中尉柳敦昌的《如梦令·航母出航》:“坞上凭栏放眼,红日蓝天巨舰。看猎猎军旗,浩荡国魂军胆。翻卷,翻卷,大海犁疆向远。”;海军女中尉胡思佳的《为女舰员题照》:“风吹不抹护肤霜,雨打时着迷彩装。航母女兵无限美,英姿飒爽在蓝疆。”等,都反映了舰员们生龙活虎的现实生活,抒发了官兵献身海军事业、守护国家安全、捍卫民族尊严的历史担当和真实感情,字里行间充满着一种丰满的、具有青春活力的热情和想象,闪烁着一种轻快和自信的情绪,读来让人热血沸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作为一种基因、血脉和传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渗透到人们活动的方方面面,也渗透到道路、理论和制度中,影响更广泛、更深远。辽宁舰官兵充分认识到了文化的地位和诗歌的作用,积极组建航母诗社,引领广大文学爱好者“向生活学习,为青春创作,塑造了壮美多姿的航母文化”(海军辽宁舰首任舰长张峥《强军梦想诗伴行》),体现了这支部队的文化自觉和自信。

特殊的生活与浪漫的诗歌相结合,展现的是一种军人情怀。从古到今,军人的生活是迥异的。这从海量的诗词作品中随手就能找到依据。譬如,唐代诗人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毛泽东的《采桑子·重阳》“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等,虽都是一些自勉自励、豪情万丈的诗句,反映的却是金戈铁马、刀光剑影的军旅生活。和平时期的第一代航母舰员的生活,是一种崭新的、紧张的和枯燥的生活,需要用顽强的意志和坚强的韧性来克服,需要用乐观主义精神和大无畏的气概来征服。他们恰恰就在看似与诗、与美不搭界的生活中发现了美,创作出了诗。“茫茫寰宇银装裹,航母巍峨擎铁军。”(梁锦生《江南春甲板扫雪》);“五千里风浪,丈量航母郎。”(李博爱《长航归来》);“怒海狂涛浪卷烟,碧血横流铁甲残。”(姜维《甲午怀古》;“黄海巨浪今犹在,忠魂殇骨无觅处。”(周益民《忆甲午》);“清风扶就凌云志,飞鲨展翼击长空。”(陈忠友《试航有感》)。由上述诗句所构成的《我的名字叫辽宁》一书,以诗人之眼直观感悟,人与航母相谐相契,融化情感,诗化航母;深刻地反映了当代军人作为国家主人崭新的戍边观念和军人职责,体现了和平与发展时代的大气象、大环境,诗成为航母将士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展示军人情怀的一个载体。

宽广的海洋与个体的情感相结合,标定的是一个创作方向。“诗缘情而绮靡”,诗言志而铿锵。诗,是一个附着自我心血的精神产品。在全世界,有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最先进的技术大都最先出现和运用在军事领域,在中国也概莫能外,即便是在诗词建设上,军人也勇当先锋。《我的名字叫辽宁》就是一个佐证。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说:“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将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为了更好地弘扬中国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我们必须要立足于更为宏观的视野与多元的维度,来审视中华诗词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属于中华民族独特精神产品的诗词永远充满生机和活力,就要回到源泉处,回到根须部,也就是个体的情感与宽广的血脉相结合,诗词才会气韵充沛,诗词才会枝繁叶茂。党的《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时代号角,先进文化建设站在了新起点上,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发展时期。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诗人,伟大的人民期盼伟大的诗歌。《我的名字叫辽宁》的美,就在于其鲜明的时代性,蕴含着丰富的时代元素,洋溢着浓郁的时代气息,充满着丰沛的时代活力。把战争年代的烽火硝烟、碧血丹心的战歌精神艺术地化入和平时期的官兵丰富多彩的海洋生活的诗歌的境界中,是中华诗词发展的一个新的方向。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