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念念不忘多次讲陕北根据地的两点贡献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王通化责任编辑:于美玉
2017-05-18 08:27

永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王通化

今天,来到延安吴起县,人们一眼就能看到高耸的胜利山。

胜利山原名平台山。1935年10月19日,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来到吴起镇。在这里,毛泽东亲自部署和指挥了著名的“切尾巴”战斗,歼灭了尾追的一个骑兵团,击溃了3个骑兵团。平台山从此改称胜利山。

胜利山,见证的绝不仅仅是一次战斗的胜利,更见证了红军长征胜利大幕的拉开。从此,中国革命有了大本营;从此,中国革命开启了新纪元。

对此,毛泽东念念不忘。他多次讲,陕北的贡献是两点,一个是红军长征的落脚点,一个是抗日战争的出发点。没有这两点,就没有中国革命的胜利。

这个落脚点来之不易!这个落脚点背后,是我党我军实事求是思想的又一次开花结果和生动实践。

对于世人来说,红军走过的路足以“惊天地泣鬼神”——斯诺在《西行漫记》一书中记录了连他自己都无法相信的数字:在中央红军历时1年的长征中,平均每天行军35公里以上,翻越了18座山脉,渡过了24条河流……

但对于中国共产党和她领导的红军来说,比之脚下走过的千山万水,这一条“实事求是”真理之路走得更为千折百回——有据可查的历史表明,仅仅落脚点,红军在长征途中就改变过8次!

落脚点选择在哪里,直接关系到长征的成败和中国革命前途。“我们向哪里去”这道哲学命题,于当日红军来说,实则是生死命题。

放弃湘西,转向贵州;舍弃川西,北上陕甘;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智取娄山关,突破腊子口……每一个战略转变,每一项任务完成,每一套战术运用,每一次化险为夷、转危为安、赢得主动,都与实事求是的思想指导密不可分。难怪党史专家感叹:红军长征堪称实事求是精神的经典范例!

回望长征,“实事求是”这条真理之路,是在血火中炼出来、血水中泡出来的。

从胜利山遥望于都河,从“落脚点”回溯“出发点”,我们可以看得更为清晰:长征之前遭受的挫折、长征出发的被迫无奈、长征初期的生存危机,无不是由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违背实事求是原则所造成的严重后果。

真理来之不易,长征永远在路上。今天,我们正行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强军兴军的新征程上。沐浴着80年前那道穿越历史的胜利之光,我们当铭记——

无论我们走多远,走到多辉煌的明天,实事求是都是我们永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