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旅书法家刘洪彪的人生涅槃:挚爱黑白红 崇尚真善美

来源:"英才理事会"微信公众号作者:陈可非 李军 刘小渡责任编辑:于美玉
2017-09-08 16:20

采煤工·书法家

在当代中国书坛,刘洪彪是具有相当影响力、号召力的代表性书法家。他将传统书法的深厚功力与现代书法的创作理念结合起来,塑造出极具辨识度的书风墨象。他成名早,30多岁蝉联两次全军书法比赛一等奖;40岁开始,每10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一次个人书法作品展;46岁起,连续三届担任中国书协理事;自2007年始,已连续三届蝉联中国书坛“兰亭七子”称号……除了创作大量的书作精品外,他还写诗作文、著书立说,提出了许多关于书法艺术的独到见解。他兴趣广泛,博涉多闻,为自己的书法创作撷取素材,积储学养,采集信息。有一位著名书法批评家这样写道:“洪彪先生是当今书界不应该也不可能被忽视的‘现象’之一——无论是在最普及的意义上,还是在最学术的意义上。”

但很少有人知道,就是这样一位声名显赫的书法家,却身出寒门。

刘洪彪有过如下自叙:“余8岁丧父,15岁辍学,于文于墨一无家传,二无师授,三非科班。数十年来,仅凭模仿讨生活、过日子。余少时读书,遂对巴尔扎克、高尔基、巴金、郭沫若、齐白石诸文墨豪杰心生敬仰,无比神往。然身为普通煤矿工人,偏居僻壤,欲有所作为,恰如逆坂走丸、迎风纵棹……”

1954年秋末,刘洪彪出生于江西萍乡高坑煤矿一个普通工人之家。那时候,家里仅有几间茅草房。其父虽做到了八级大工,还当上了工区副区长,可因一次井下冒顶事故中不幸牺牲,当时刘洪彪年仅8岁。1970 年,不满16岁的刘洪彪,初中毕业即被分配在井下当工人。身单力薄的他何以干得动巷道掘进的苦力活儿。一次,工区的一位领导到井下检查工作,看到了这个咬牙硬撑着的小伙子,问过姓名后,说了一声“你就是刘洪彪呀”,转身走了。没过多久,刘洪彪被调到了工区机关做宣传工作,主要是写写画画。从此,刘洪彪算是跟书画真正地打上了交道。原来,刘洪彪所在中学领导把他在学校的表现以及经常随老师出墙报板报、颇有些文艺才气的情况向工区领导做了详细介绍。又过了一些日子,矿里领导将刘洪彪调到了矿团委筹备组,担任宣传干事。一干就是4年,刘洪彪日渐成为矿区小有名气的“才子”。

在台湾与台北书家笔会交流

1974年底,当年的二炮部队来到高坑煤矿招兵。已身为团委干部的刘洪彪报了名。接兵干部了解到刘洪彪的才艺出众,知道他能写会画,还会吹拉弹唱,正是部队需要的人才,也紧盯着他不放,刘洪彪如愿以偿地走上了从戎之路。

来到部队新兵连,刘洪彪被任命为副班长,并兼任连队团支部副书记。参加训练才十几天,班长因奔丧请假回了老家,班里的训练任务全落在了副班长刘洪彪身上。凭借争强好胜的性格和在煤矿团委积累的工作经验,他带着十几名新兵训练、工作样样都拿第一。报社来采访,给新兵连发了个《来自安源的新战士》专版。一共发了5张照片,3张拍的是刘洪彪。这不仅给新兵连争来了荣誉,还使得他在部队一下子声名大振,成了“小红人”,都说“这个兵了不得”。

新兵训练尚未结束,刘洪彪就被上级机关调走,安排在电影队当放映员,并立即送他到北京参加放映员培训班。到了北京,刘洪彪就像鱼儿扑入了大江大河,学习之余,他一头扎进京城的文化海洋,故宫、历史博物馆、颐和园、荣宝斋……悠久深邃的中华文化,璀璨辉煌的古都风物,让他每一个周日都深陷其中,意涉瑰奇,神与物游。

刘洪彪的艺术视野和想象空间豁然开朗。

在书画频道演播室录制《草书三十二讲》专题讲座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