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旅书法家刘洪彪的人生涅槃:挚爱黑白红 崇尚真善美

来源:"英才理事会"微信公众号作者:陈可非 李军 刘小渡责任编辑:于美玉
2017-09-08 16:20

羸弱病夫·书坛硬汉

刘洪彪率性、耿直,敢说真话。在批评严重失节的当下,他这种较真态度,一般不会招人待见,可他几十年从未更改。慢慢地,人们似乎看到了他直言诤语的真诚,看到了他求真务实的虔诚。

刘洪彪做人从艺,正如他酷爱的黑白红三元色,去除了芜杂和繁复,简单、纯粹而表里如一。一位书法评论家这样说,刘洪彪“对真诚的朋友不吝于提出批评,对不真诚的朋友不屑于批评(当然也同时绝不捧场),必须具有‘大勇’”。

其实,具有“大勇”是需要诸多先决条件的。刘洪彪十多岁开始钻研书法,33岁举办首次个人书法展而崭露头角。1994年和2004年,他先后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刘洪彪40岁墨迹展”和“刘洪彪50岁墨迹展”。在书法界,四五十岁的年龄应该算是小字辈,可刘洪彪却给自己的展览冠名“墨迹”,可见他的不蹈故常和不落窠臼。他自己的解释是:书法作品,就是书家提笔蘸墨在宣纸上留下字迹。40岁的作品当然就是40岁墨迹,以此类推,客观而准确。刘洪彪就是这样,自信、有主见、特立独行、删繁就简。而这些性格特质,恰恰是艺术创造所必需的。当然,一个人的艺术风范和艺术行为跟性格密切相关,而性格的修炼和形成,又与他的人生经历密不可分。

草书直幅 自作诗《岩柏君二度邀游云蒙山》180cmX45cm 2012年

22岁时,由于工作需要,刘洪彪从师机关电影队下到基层施工连队,由放映员改为管道工,从中原古都来到西南边陲的深山老林。身份的转变,环境的反差,迫使刘洪彪须有脱胎换骨般的适应。他开始学习做管道工,成天跟铁管子打交道,锯管、套丝、煨弯、除锈……

作为连队的文体骨干,他要承担板报墙报的编写、要教歌、要组织体育比赛……时间对于他来说变得尤为珍贵。他在电影队就养成了每天临帖习字的习惯,可班里住的是茅草房,睡的是大通铺,刘洪彪只能悄悄地躲进一个仅五六平方米、不足一人高的工具间里临帖读书。繁重的体力劳动,严重的睡眠不足,紧张的精神压力,加上西南山野坑道洞库的阴冷潮湿,使得本就患有慢性胃炎的刘洪彪病情日益加重。

1978年秋日的一个傍晚,他突然胃痛难忍,上腹已成板状。战友们将他紧急送往部队医院。确诊为胃穿孔后,他在急救室待了五天六夜。当医生准备为他做胃切除手术征询意见时,刘洪彪做出了一个与其年龄和身份不符的异常镇定和果断的决定:保守治疗!从外科特级护理病房转到内科病房后不久,团政委前来探视,从兜里掏出一份调令,告诉刘洪彪,师部机关要调他重回电影队工作。刘洪彪看着这张迟来的调令,五味杂陈:下连锻炼临行前领导谈话曾告知一年即调回机关,现在已超时一年多;正是这一年多时间,胃病恶化到了穿孔的程度;若不是自己坚持保守治疗,胃大部切除需要长时间休养恢复,能否继续胜任部队工作还是个未知数;难道这就是古人所谓“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对自己的考验……

刘洪彪再三要求提前出院了。他揣着调令,带上足够的药物和全部家当,冒着二次胃穿孔的危险,辗转几千里回到机关,当天晚上就拖着虚弱而疲惫的病体,干上了荒疏了两年多的放映工作。两个月后的一天,领导突然交给他一张体检表,让他到附近野战医院去检查身体。刘洪彪还有点纳闷儿,干嘛让我单独去体检呢?没多久,他从一名战士直接被任命为政治部文化科见习干事,负责所在部队的文化工作。

创作中的刘洪彪

穿上了四个兜的军官服,刘洪彪肩上平添了一份责任和压力。他想,自己的文化程度低,可不能拖了部队文化建设的后腿。1982年,部队开办初中文化补习班,刘洪彪兴奋地报了名。不料,进入到总复习阶段,刘洪彪的胃病因保守治疗而留下了后遗症,第二次穿孔了,他又躺进了医院。课不能上了,他带着书本在病床上自学。考试的时候,教员带着试卷来到了病房为他一个人监考。刘洪彪斜躺在病床上,一边输液一边坚持着先后完成了六门课的期末总考试,平均分达97.5分,在全班遥遥领先。

第二次胃穿孔后,刘洪彪再度选择了保守治疗,用他的话说,是保全了元气不失。两次胃穿孔,给年轻的刘洪彪带来了生理上的极大摧残,但他的意志却因此而愈发坚强。

1986年,他奉调进京,在原二炮军人俱乐部当文化干事,他任然不负使命的埋头苦干,1987年的一年之内就连续出现了4次肺胸膜破裂。与刘洪彪共事日久的人都记得,那些年,他枯瘦如柴,用手按着胃部是他的标志性动作。直到2001年底,让胃病纠缠了近30年的刘洪彪,因再次病重住进医院。也许是苦尽甘来,从此以后,竟奇迹般与胃病告别,十多年来,再未复发。

刘洪彪坚毅刚强的性格和书坛硬汉形象,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锤炼磨砺了出来。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