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拒绝“佛系”的青春!来看看习主席的18岁

来源:中国军网 作者:马港 黄夏立 发布:2018-01-11 08:16:50

幻灯片 手机看 分享到

体累易挨,心苦难言。据《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所记,“近平的父亲习仲勋同志受迫害、挨批斗,被下放到河南,母亲当时也过着受审查的生活;而近平本人,成分是‘黑帮子弟’,这样一来,知青的两大出路——征兵、招工,对他来说都几乎不可能实现。”对于习近平来说,比之体力上和生活上受的苦,他精神上所受到的压抑和痛苦更大。然而,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习近平没有抑郁消沉。相反,他奋力崛起于逆境之中,朝着自己所追求的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出发了。

习近平(左二)等知青上山下乡(摄于1973年)。

“那时候什么活儿都干,开荒、种地、铡草、放羊、拉煤、打坝、挑粪……几乎没有歇过。”到1975年末,当初来延安的26200余名北京知青只剩590人,而习近平插队的梁家河,到了1974年10月份只剩下他一个知青了。知青院子冷冷清清,而他不急不躁,该干活干活,该吃苦吃苦,不但入了党,还当上了大队党支部书记,完全是一副“铆足劲扎根干”的心态。我们所有当代青年人,特别是我们新时代的“四有”革命军人,就应该学习这种坚韧不拔、立志高远的精神境界;这种坚定信念、力克万难的生活态度;这种不甘平庸、锐意进取的人生追求,而不是毫无朝气,青年的岁数却有着中年的身体、老年的心态,还自诩“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正是在这样艰苦环境中的磨练,使习近平的精神得到了升华,思想境界得到了提升。“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插队期间,习近平一心想着为当地群众办实事,试图改变当地落后面貌。当上大队党支部书记后,他带动当地干部群众,打井筑坝,办缝纫社、铁业社,开磨坊……他曾带着乡亲们光脚站在冰水里修淤地坝,搞科学种田,使粮食增产60%;他还曾创建陕西首个沼气池,使梁家河成为全省能自行解决照明供热问题的第一村。只要是群众需要的,只要是他能想到的,只要是有可能办到的,他都不遗余力、踏踏实实去干,一点一点干出了成绩。“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从梁家河,习近平就这样开始了他的苦干实干之路,一直到如今成为我们国家的最高领袖。

1 2 3 4 5 6

责任编辑:于美玉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数据加载失败,请确保在www.81.cn域名使用侧边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