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会议是我党历史上伟大的转折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李照誉责任编辑:于美玉
2018-01-16 16:09
记在遵义会议之前

油画《遵义会议》沈尧伊作

八十三年已经过去,历史不会忘记,这一天对于工农红军,对于共产党,对于中国革命的意义。如果说经历风雨和痛苦才能换来一个人的成熟,那么一个政党的成熟,则要经历重重磨难,甚至流血牺牲。成熟,必定以思想的独立为起点,遵义会议是党由幼稚走向成熟的起点。而在此之前,党和红军经历的也绝不是普通意义上的流血牺牲。

跨过湘江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对于党的成熟似乎没有太多直接的意义,拖着沉重的家当,中央纵队和中革军委纵队开始了一场意义远大于他们预想的转移。长征伊始,军阀之间的不信任让红军得以顺利通过三道“封锁线”,而第四道封锁线却真正绊了红军一跤。第四道封锁线,在湘江。历史的有趣在于有无穷的假设,而历史的冷峻也在于它的唯一。我常常想,如果前三道封锁线不是那么顺利,如果红军能在湘江之前小跌几跤而改变战略,湘江之水是否还会那般殷红?“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党的成熟,代价竟是如此巨大。湘江,注定成为党史军史中挥之不去而可歌可泣的伤痕。

试炼忠诚

红一军团冲锋在前、临危不乱,不只因为有林彪; 红三军团攻必克、守必坚,不只因为有彭德怀;而红五军团,却可因为三十四师而名垂青史。或许,若陈树湘当年能活下来,会是第十一位元帅。越是危难时刻,越考验信仰和忠诚。所有人心知肚明,在抢渡湘江中后卫部队凶多吉少,最后上桥时也许桥已被过桥的自己人摧毁,可三十四师不逃避。陈树湘带着几千客家战士,用生命践行着红军的誓言,更是党的誓言。面对中央发来的几次电报,作为师长,陈树湘的回复始终是坚决完成任务,没有谈条件,没有诉委屈。这是什么?这是一种视死如归的革命大义,这是对党和革命事业的无上忠诚。红军,因为甘愿将殷红的热血献给革命,所以叫做红军。红五军团三十四师,历史怎能允许你被人忘记?

毛泽东思想

湘江这一跤摔得太重,部队指战员和中央机关人员由长征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至3万余人。可也唯有经受这重重的一跤,一个政党才开走向成熟。30年代的中国,自以为懂马克思主义的人,有很多;真正懂马克思主义的人,却寥寥无几,而这之中能将之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只有毛泽东。一部《湖南省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用朴实的语言道出了真理般的智慧;一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把马克思主义的辩证观和中国革命实际完美结合,纵然今天拿出来读,依然为伟人的智慧所折服。毛泽东懂中国,懂中国革命,可若是没有血染湘江,就诞生不出遵义会议,也便无法让毛泽东思想成为领导党和红军的思想。血与火的洗礼让一个民族更加强大,也让一个政党更加成熟。

遵义,离湘江不远。跨过了湘江,九死一生的红军来到遵义,经过片刻休整,党和红军换了指挥更换了思想,开启了新的征程。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