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渡赤水出奇兵,“奇”在哪里?

——浅谈遵义会议我党独立思想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李照誉责任编辑:于美玉
2018-01-22 17:38

这是红军四渡赤水旧址:太平渡渡口(资料照片)。

敌变我变

若要用一个词来描述四渡赤水前后,党和红军最大的变化,我想就是“敌变我变”。面对强敌,红军没有任性的资本,唯有时刻审时度势、不断改变,方能在整体劣势下保持局部优势,进而在战略退却之中寻得反攻的机会。扎西整编,非战斗人员的大幅缩编进一步解放了红军行军速度;除红一军团外,其他军团取消“师”编制,则促进了指挥体制的扁平化。经过整编,红军打运动战的能力得到显著提升。苟坝会议,是遵义会议的延续。在四面强敌而且鲁班场失利的情况下,会议确定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为军事指挥新“三人团”,无疑解放了党中央对红军的军事指挥效率。强渡乌江,改变的是战略。既然客观条件不允许在黔北建设根据地,党和红军便不再犹豫,索性改变战略,向着敌人最意想不到的方向进发——入滇。每一步变化,都基于实际需要;每一个需要,都以“消灭敌人,保存自己”为目的。相比于之前,四渡赤水之后的红军,速度更快,指挥更有力,战略更灵活。敌变我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种更加灵活、务实的思想,通过四渡赤水武装了党和红军。

四渡赤水,党和红军在独立探索之中前进,犯错误并不可怕,因为共产党员最宝贵的品质在于知错就改。作为伟大实践的开始,四渡赤水开了一个好头。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