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多少个120年 他依旧会被后人铭记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蔡霖伟责任编辑:王春艳
2018-03-13 17:28

光荣的名字,不朽的名字——周恩来

他年少风发,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鸿鹄之志,只因心中那份重振中华雄风的民族担当。

他恪尽职守,挑灯夜战,废寝忘食,只因他心中有的只是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

他鞠躬尽瘁,时刻把民生大计牢记于心,只因他的心中不是个人的得失,而是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

他就是一代伟人——周恩来

周恩来,1898年生人,1976年逝世。在他为数不多的岁月里,他仿佛就是一个“人民公仆”,至今活在我们每一个的心中。他的政绩以及人格魅力都彪炳在史册上,流传在故事里。作为一名总理,他时刻牢记职责使命,处处为人民着想。作为一个公民,他始终将国家放在心头,以天下是为己任是他最深情的诉说。作为一个丈夫,即使妻子多年未孕,依旧与她相敬如宾,生死相守。

那年开学,魏校长亲自为学生上修身课,题目是“立命”。课讲到一半,校长突然停了下来问同学们读书是为了什么?于是有人回答说:“是为了明理而读书。”也有人说:“为了光耀门楣而读书。”当校长点名要周恩来回答时,这位年仅12岁的少年,庄重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多年之后的他做到了。“少年强,则国强。”这句富含深意的言辞放在他身上再合适不过。

1943年,时值国共联合抗日期间,周总理与中共代表团途经西安时,时任第八战区副司令员的胡宗南邀请周恩来参加酒会,名为“接风洗尘”,实则是想把周恩来灌醉,让他当众出丑。招待会在小雁塔举行,酒会一开始,第八战区政治部主任王超凡就借祝酒辞时机说:“在座的黄埔同志敬周先生三杯酒,欢迎周先生的光临,也请周先生和我们一起,为领导全国抗战的蒋委员长的身体健康,先干一杯。”周总理举起酒杯,微笑着说:“王主任提到的全国抗战,我很欣赏。全国抗战的基础是国共两党的合作。为了表示国共合作抗战的诚意,我作为中国共产党员,愿意为蒋委员长的健康干杯。同样,各位都是国民党员,也请各位为毛主席的健康干杯。”正是周总理的果敢坚毅,游刃有余的不让分毫,最终让想羞辱他人的胡宗南自取其辱。

新中国成立之后,在一次采访中,一名不怀好意的外国记者戏谑性的问周总理:“在你们中国,明明是人走的路为什么却要叫‘马路’呢?”周总理不暇思索地回答道:“我们走的是马克思主义道路,简称马路。”那位外国记者竟一时语塞,不知如何应答。仔细想一想,该名记者的用意就是把中国人比作牛马,和牲口走一样的路。假如周总理真的从“马路”的起源去回答他,即使是正确的也不会捞到什么好处。机智的周总理把“马路”解释为“马克思主义道路”想必是那名记者始料不及的。

周总理的才智不止如此,抗美援朝后,一位美国记者在采访周总理时,无意中看到了周总理桌上有一支美国产的派克钢笔。那笔者立即就用讽刺的口吻问道:“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中国人,为什么还用我们美国产的钢笔呢?”周总理一边摇头,一边笑地说:“想必你不太清楚,这支笔是我一位朋友抗美的战利品,作为礼物送给我的,我当时想着留着当一个纪念也未尝不好,我就收下了。”那位美国记者一听,顿时哑口无言。什么叫“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就是。

不管多少个120年,我们都会记得您,您的故事也将一代代传唱。因为我们敬爱您,不仅敬爱您的伟岸身躯、丰功伟绩,也爱您坚守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今天我们告慰您,不仅仅是以“今日繁华,如您所愿”,更是以一个更加富强的中国。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