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郁光
原曲阜二师工字楼现貌
张郁光,原名张舒义,1904年出生于济南按察司街一个普通家庭。少年时,张郁光入济南制锦市小学,从学于山东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鲁佛民。因聪慧勤奋,张郁光备受器重,接受了进步的启蒙教育。
少年有志投笔从戎
1919年,15岁的张郁光考入济南山东省立第一中学(今济南一中)。时值五四运动,济南山东省立第一中学是山东进步学生运动的重要阵地,少年有志的张郁光在这里积极参加了反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被推为校学生会领导人之一。
1923年,张郁光中学毕业,次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在校期间除孜孜钻求学业外,还积极参加革命斗争。
1924年1月,李大钊作为大会主席团五位成员之一,出席了国共合作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被孙中山指定为大会主席团成员之一,为实现国共合作作出了重要贡献,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委会委员。此后,李大钊直接担负国共两党在北方的实际领导工作,在他领导下,北方地区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
1924年11月,北京开展声势浩大的斗争,支持孙中山北上、反对北洋军阀政府。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后,李大钊与赵世炎等人在北京组织5万余人的示威,有力地支持了上海人民的反帝斗争。1926年3月,李大钊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积极领导并亲自参加了北京反对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三·一八”运动,号召人们用五四的精神、五卅的热血,不分界限地联合起来,反对帝国主义的联合进攻,反对军阀的卖国行为。李大钊的革命活动,遭到北洋军阀的仇视,他们下令通缉李大钊。张郁光也因在“三·一八”运动中率领同学们冲击段祺瑞执政府,被反动军警包围,侥幸得以逃脱。
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因李大钊身兼国民党北京执行部负责人之职,北京成为国共合作反帝反封建的重要地区,国民党党员人数迅猛增加,张郁光亦在斗争中加入国民党。
不久,大革命狂飙骤起,志在救国救民的张郁光大学未毕业,就毅然投笔从戎,于1927年南下广州,加入北伐军。次年随军返回山东。后因鄙视国民党党政军界的黑暗和国民党山东省党部书记长张苇村的横霸龌龊,愤然退出国民党党部转入教育界,先后任北平山东中学、畿辅中学教员和泰安山东省立三中校长。同年10月,任山东省教育厅督学。
“子见南子”案风波
1929年,曲阜山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以下简称曲阜二师)在中共地下党影响下,爆发了震动中外的反帝反封建的“子见南子”案。6月,曲阜二师进步师生上演独幕历史剧《子见南子》。孔府的封建势力在民国时代仍然享受着封建特权。他们以该剧侮辱了先祖孔子的罪名,越级上告到国民政府教育部,又通过孔祥熙将控告书转呈蒋介石,致蒋亲令“严究”。教育部除训令山东省教育厅“核办”外,并专派参事朱葆勤会同山东省教育厅长何思源亲赴曲阜查办。
时任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院长的蔡元培、教育部长蒋梦麟,均同情、支持曲阜二师学生,认为“不应小题大做”。何思源对蒋介石的命令也名顺暗抗,久拖不办。几天后,孔祥熙、张继又在国民党中央常委会上对何思源提出弹劾。在此形势下,何思源只得委派张郁光以他的名义陪同朱葆勤赴曲阜调查。朱葆勤、张郁光原本都是进步人士,又受教育部、教育厅的影响,到曲阜后,只到学校调查,不去孔府。调查结果认为,学校被控三点,查无实据,学生并无侮辱孔子言行。据此调查,教育部发出训令:对曲阜二师校长宋还吾及学生“免予置议”。对此,以孔府为代表的地方封建势力不服,再具呈上告,并连同朱葆勤、张郁光一并告发。
曲阜二师坚决与孔府封建势力进行斗争,得到了全县广大群众和全省、全国大部分舆论机关以及各界进步人士的支持,甚至国民党政府机关、党部、社会团体中的正义人士也对曲阜二师师生表示同情和支持。据说,当张郁光把调查情况和案情提供给鲁迅先生后,鲁迅先生即发表了《关于<子见南子>案》一文,代表了全国进步舆论界的观点。虽然有全国人民的强大声援,但“子见南子”案的结局还是如鲁迅先生所说:校长“撤差”,学生开除,依然是“强宗大姓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