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是在2006年(或是2007年)的样子,我首次听到了《陪你一起看草原》这首歌,从此记住了它的原唱者、蒙古族军旅歌唱家龙梅。相识以后断断续续有了一些关于草原歌曲的微信交流,通常是我请教她解答,偶尔也有我驰骋想像、大发“宏论”的时候。渐渐积累了一些粗浅心得,成为这篇对话体短文的由来。
齐:您演唱的草原歌曲我大都听过,听得最多也是最早的一首是《陪你一起看草原》。这首歌应该是您的成名作、代表作了吧?
龙:是的!2006年我出版了包括这首歌在内的音乐专辑《牧场飘香》,就听众的认可面来讲,这应该是个转折点。此前如果说我有些影响的话,主要在部队官兵这个范围和搞音乐的圈内人,这个专辑发行以后,熟悉我的听众就多了,可以说是遍布全国各地。这首歌曲是我的代表作之一,这些年我经常演唱的歌曲有几十首,如《牧场飘香》《泡泡雨》《绿色的草地》《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等,但最能体现我个人风格、展示我个人优势的我觉得还是这首歌。当然,对歌曲的鉴赏是一件很个人化的事,不一定有一个客观标准。即使是对同一首歌,由于阅历年龄精神气质不同,评价也是大不一样的!
齐:我自己最看好的也是这一首。最初流行那几年,我不仅经常听,有时甚至还跟着哼唱几句。这首歌的歌词画面感很强,有绿草、蓝天、白云、大雁,有斑驳的野花和蜿蜒到天边的小路,构成草原的基本要素都包容进去了,色彩感很强。比歌词更有味道的可能还是它的旋律,它以内蒙民歌的风格为基调,又揉入了通俗歌曲的一些成分,听起来亲切、自然、上口。单纯的草原民歌如长调歌王哈扎布的经典曲目《走马》,听起来雄浑激越、热血沸腾,但是演唱难度大,一般人不敢望津,而这首《陪你一起看草原》,词曲都贴近百姓,把大家的参与热情都调动起来了。
龙:是,我感受过这种广泛参与的氛围。有好多次我陪朋友在草原旅游,往往是一路都在放这首歌,大家随着歌的节奏或者轻声跟唱,或者静静地倾听,都特别陶醉。作为这首歌的原唱,面对这种场景的时候,我也是很感动、很有成就感的。
齐:您刚才提到了旅游,让我突然产生了一个联想:这首歌广泛传唱的这十几年,恰好也是草原旅游逐步火起来的十几年。当然不能简单地说,是《陪你一起看草原》带来了草原旅游热,它们肯定不是因果关系,但这里边应该有一种互动关系:一方面,探访草原、拥抱草原、膜拜草原的风尚激活了作者的创作灵感、助推了歌者的演唱激情,另一方面,这首歌的流行又进一步唤醒和引燃了“看草原”的热情。从这个意义上讲,这首歌显然是应运而生的。有人说《陪你一起看草原》是宽厚的大草原邀请各地游客去观光做客的“艺术请柬”,虽然这是一种带有调侃的说法,却不无道理。正因为它承载了歌曲之外的一些信息,所以它一度获得了极大的影响力,不少优秀草原歌手都翻唱过这首歌,除您以外,还有乌兰托娅、降央卓玛、云飞等,形成了各种版本并存、多种风格争艳的局面。
龙:这首歌承载了许多歌曲之外的信息,您的这个说法我很认同。的确也是,许多人把对草原的想像和追寻都寄托在草原歌曲上了,喜欢草原歌曲只是表象,更深层的意思其实是对草原的偏爱,对草原文化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