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进空军某试训基地某部,记者发现,虽然成立时间不长,但它有基地60多年的历史积淀,传承的精神永不磨灭。
“历史盛宴”传承精神
刚刚结束了集训的陈晓东,是某部某室的新干部。国防生毕业之后,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这里。初来乍到,他印象最深的是这片土地英雄辈出,前辈的精神一直在这里熠熠生辉。正如他在基地某区历史陈列馆中看到的,那些可歌可泣的岁月,那些战斗在科研等领域一线的前辈,每一个人的名字都深深印在他的脑海。每一茬新加入“战斗队”的官兵,都会组织参观一次陈列馆、看一看老营区——这是“历史的盛宴”,让每一个人都甘之如饴。
距离营区80公里的东风烈士陵园,长眠着包括聂荣臻元帅在内的老一辈开拓者。每一名来到这里的新干部,上的第一课就是学习这里的历史,尊重先辈,缅怀先辈,继承先辈遗志,将战斗的精神发扬。同批新干部罗堤钦,在参观完东风烈士陵园之后,写下这样的文字:“我逐渐领略到了基地那不为人知的故事,这些故事逐渐在我脑海里勾勒出了一个形象,就好像一个孤身在沙漠里开拓绿洲的英雄,他的话不多,但是他的每一次举手投足都承载了千言万语。我也想要成为这样的人。”
不仅如此,营区本身就是一本历史的画卷,从营区最东头到最西头,正是60多年拼搏奋斗,不断战胜艰难困苦的呈现:从最初的一排排红砖小楼,到现代化融合式办公场所,每一名走过、看过的人,都心生敬意——某部将这样的画卷也从户外“搬进”了课堂。
他们定期组织交流活动,请在这儿工作、生活的官兵讲述自己看到的变化。有些官兵讲述了部队起步时的艰辛:没有专门的办公场所,就“宿办一体”;只有10人的筹备组,就一人多能,对接所有的工作;没有电脑,就回归“原始”,执笔而作……这些真实的细节,“第一茬人”的战斗精神,打动着每一名官兵。
即使是新组建的单位,“年纪”尚轻,但发挥好驻地历史文化深厚的积淀,依然在每一名官兵心中点燃了传承、战斗的火种。
“游艺”“对抗”丰富生活
“某部新干部多、年轻干部多。如何更好地走近他们,引导他们更好地将自己的活力等优势发挥好?”这是该部领导一直以来关注的问题。
驻地远离城市,相对封闭,可是年轻人爱玩的心态是不变的。因此,一到假期,各类丰富多彩、具有地域特色和军营文化的活动就在营区拉开大幕。
已经组织过两届的“火力”系列游艺比赛又一次引起该部某站官兵的关注。“这个活动一般选在黑河边上开展,活动内容又具有冒险和战斗精神,于是又被大家称作‘火力黑河’。”活动组织策划者之一、该站综合办公室杨干事说。
第一次组织“火力”系列游艺比赛的时候,主要是想丰富一下官兵的假期生活,没想到在收集游戏项目建议的时候,大家都积极参与,各出奇招,有的官兵还现场演示了起来。“大家的反应这么强烈,我们就决定好好办,办成我们自己的‘品牌’。”该站领导说。
“好好办”,就不仅要让官兵们玩得开心,更要玩出意义。通过骑行拉练锻炼官兵的体能和耐力,通过智力游戏考验团队的协作和配合……每一个项目都精心设计。
去年中秋,该站在“火力”系列的基础上,还组织了一次“地面战术训练”,主要内容为红蓝模拟对抗训练,“参训人员”通过徒步拉练至训练地点,分为红、蓝两个战斗队,在导控人员的引导下,红、蓝双方按照计划开展训练。其中,还穿插组织野外拉练保障、野营生存考验、政治工作激励等课目。
虽然是小型的“对抗”,但领导小组、政治工作组、医疗卫生组、安全工作组,都进行了明确分工,责任到人,丝毫不输平日里的演习对抗。在前期的准备中,该站还针对目标任务研究制订了实施方案和“部队行进主路线图”。
“‘火药味’十足,大家都为了自己的队伍‘战斗’!”在参加过两次活动的该站工程师杨柳眼里,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自己的假期生活,缓解释放压力,更进一步培养了战斗意识、团队意识以及协作精神。
“无论是哪一种活动,我们的初衷是让这些年轻人在‘玩得好’的基础上,培养他们奋斗、拼搏的精神。他们不仅是年轻人,更是祖国的战士!”该站领导说。
“标志文化”提升认同
“哇,张教导又出大作啦!”只见,一群人围在该部某团教导员张伟的电脑前,对着屏幕上“新鲜出炉”的体训馆标志赞不绝口。这个以蓝白为主色调,有着健硕身材的飞行员卡通化形象,正是这个单位众多文化标志中的一个。“其实,在航空领域‘标志文化’是很流行的。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标志文化’是航空文化的一种体现,我们也希望通过这些标志激发大家的战斗意识。”某部文化标志主笔人之一的张伟说。
起初,他们从部队标志入手,设计以黄色、蓝色为主色调的“三角标”:主体标志整体采用“V”字形构图,寓意“Victory(胜利)”,标志构成元素以“八一”汉字经过变形成为鹰头,组合起来寓意展翅起飞的“胜利雄鹰”。“胜利雄鹰”整体采用黄色,寓意忠诚、智慧、活力、权威,突出空军航空兵部队的飞行特质。
这个标志的设计历时近一年半的时间,前前后后差不多画了10多个版本,才最终成型。在此基础上,他们又设计了“龙标”等标志。“我们与其他部队,甚至外军飞行员交流时,他们都很喜欢这个标志,会跟我们交换!”该团某飞行大队飞行员周仕轩说。
在此基础上,他们又将“标志文化”渗透在官兵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体训馆的标志、餐厅的标志,小到食堂就餐时使用的餐盘……都能见到醒目的标志。
不仅如此,他们还自行出资,设计制作了一系列文创周边:棒球帽、钥匙扣、水杯、T恤……都深受官兵喜爱。
“这些文创产品、文化标志,不仅是一个单位的文化符号,更多的是增强官兵的认同感、归属感,进而提升他们的责任感和战斗精神。”该部领导说。
对于一个新组建不久,还处于创业阶段的部队来说,这样的“标志”其实就是凝聚起全体干部的创造力、战斗力、拼搏力的一个载体,也是该部创业精神的一个重要体现。
(解放军生活·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