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是篮球场,一半被几棵郁郁葱葱的大榕树笼罩着,在这样一个位处闹市区不足1500平方米的院子里,驻扎着某信息通信旅六连。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千里线路上办起毛主席思想大学校”,到改革开放后建设“精神文明好六连”,再到进入新时代用党的科学理论建连育人,一代代六连官兵紧跟党的理论创新步伐,与时俱进推进连队全面建设,趟出一条连队全面过硬、官兵成长成才的星光大道。
学习氛围浓厚,不学习就落后
作为一支从战火硝烟中走来的英雄连队,红色基因、光荣传统是六连代代相承的传家宝。
连队完好保存着从上世纪60年代以来,用党的科学理论建连育人的珍贵资料,在六连,新兵下连、干部入职的第一课,就是参观连队荣誉室,从历史中汲取精神养分。
历史是最宝贵的财富,连队把几十年流传下来的传统故事编成红色故事集,新兵下连、新干部报到,就让他们在参观连队荣誉室、学习红色故事集中感受理论武装的巨大力量。
六连的老故事给人鼓舞,新故事也让人奋进。
“我第一次到六连的时候是晚上11点30分,按照部队正常作息,我以为那个时间大家都睡觉了,但是当我上到2楼的时候,看到的是一片灯火通明。大家有的在剪辑第二天用的音视频,有的在撰写心得体会,虽然在新兵连的时候就听说过六连,但真正看到这一幕我还是感觉很震撼。”这位99年的小伙子叫蒋博文,刚读完大一当的兵,一说到理论学习,蒋博文的话匣子就打开了,“理论学习让我看待问题更加客观,更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班长黄华荣说:“我刚到连队的时候,看到大家认真学习的劲头,还以为到了高中重点班。”

在六连大家有这样的共识:不学习就落后。在这样浓厚的学习氛围中,大家你追我赶。
方法对了,效果自然好了
刚到连队的时候,指导员段玉洋很苦恼,自己精心准备的理论学习课,大家听后反响很平淡。苦恼之余,她向官兵讨教,发现随着信息时代来临,传统教育“单向灌输”“教案授课”的方式已经越来越不被官兵认可。
为此,连队边探索边分析,边实践边总结,逐步形成了“短、小、快、活”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路子。每节教育课20分钟左右,大胆创新教育方式方法,想方设法激发官兵内在动力。
授课方式改变了之后,蒋博文说:“指导员的授课很有意思、很有趣。”
除了改变授课方法之外,连队主动对接信息时代官兵思想行为特点,探索实践出“理论武装15法”,包括“传统导学”“载体拓学”等,量身定制的学习方法推出后,官兵们学习理论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原本枯燥无味的理论书籍大家越读越有味。

连队图书室一角
为激发官兵学习兴趣,连队针对青年官兵特点,以“六小阵地”为基本载体,不断浓厚学习氛围:黑板报常年设置理论“金句”栏目,全体官兵每周轮流担任编辑;在连队学习阅览室开辟学习园地,遴选优秀心得体会,表扬“理论学习之星”……

连队学习阅览室中的“学习园地”
连队注重用好“社会大课堂”,把理论课堂开在具有改革开放象征意义的纪念广场,把阅览室延伸到驻地图书馆,把读书学习与参观当地高新技术企业结合起来,不断丰富理论学习的载体和内容,受到官兵们热情响应。老大难老大难,找对方法就不难。别人一直头疼的理论学习难题,六连指导员段玉洋却信心满满:“方法对路,就能让党的科学理论走进官兵心里,在连队落地生根。”
有了科学理论的武装,官兵实现能力、品德双升级
近年来,连队先后圆满完成数百次通信保障任务,获得全国、全军性表彰奖励13项,战区级表彰奖励33项,23次荣立集体三等功,2次荣立集体二等功,年年被评为“军事训练一级单位”,28次被评为基层建设标兵单位,党支部41次被评为先进基层党支部(党组织)。
打仗当尖兵、退伍当标兵。士官支委王兆宝转业到地方居委会后,用5年的时间,从一名临时工成长为优秀的党支部书记;战士肖思明退伍后到地方企业应聘,被公司领导任命为总经理助理……一代又一代的六连人,始终保持本色,用智慧和汗水继续书写着六连的辉煌。
维吾尔族士兵艾力西尔来自新疆,他的父亲是一名奋战在扶贫一线的干部,有一次和父亲的聊天中,他得知,家乡创办的扶贫企业效益不好。他就向父亲建议,组织乡亲们学习中央的扶贫政策,提高思想政治水平。一段时间之后,父亲高兴地告诉他:“思想教育真的有用,现在乡亲们的干劲都很足,厂里的效益也好了。”
2019年4月,驻地某公司施工时不慎将国防光缆挖断,施工方怕承担法律责任,找到连长章佳枫,许以重金想私了,被章连长严词拒绝,按法律程序妥善处理。
连队连续30多年与驻地敬老院结成爱心对子,帮助照顾孤寡老人;官兵自发组成“爱心小组”,为社区群众帮困解难,为驻地学校培养“升旗手”,担任编外辅导员,开展爱国主义和国防知识教育。
这些年来,在当地,六连就是人民解放军的一张闪亮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