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军迷部落>>正文

【火蓝刀锋】驱涛60年 中国第一支驱逐舰部队记实

来源:新华网作者:韩逸飞、李晓责任编辑:牛晨斐2014-11-06 17:14
资料图片:有一批朱桂全式的好兵保障着舰艇的战斗力。王松岐

生命之树常绿,勇士青春无悔

“拿什么奉献给你,我心爱的战舰!”驱支人以“创业古镇口,建功驱逐舰”的品格,筑起了永恒的精神丰碑。

——他们甘洒青春,艰苦创业。

走进这个支队驻泊的古镇口港,群山环抱、满目青翠。然而1986年支队刚进驻这里时一片荒芜。当时的支队领导分别是支队长刘景山、政委陈先锋、副支队长马智光、参谋长苏世亮。为了能让战士们看上电视,他们用脸盆往山顶端沙送水修建电视差转台;为了让军营增添绿色,他们28年种植成活了3700棵黑松和几十万株冬青花卉。

驱支人远离都市繁华,整日与大海战舰作伴。但只有在这里战斗的人才会明白,他们与战舰早已连为一体。

1992年4月24日上午,“四大金刚”的最后一艘战舰退出历史舞台。退役典礼上,鞍山舰最后一任政委曲卫平,在宣读不足2000字的致辞时,因情绪激动,泪流满面,语不成句。人们此时理解老舰员的心情,他们将青春奉献给了战舰,他们早已和战舰结下了生死与共、难以割舍的情谊。

——他们不惜牺牲,敢于拼命。

和平年代,也许少了些战火硝烟、生死抉择,但当危险来临时,他们依然会义无反顾。

2001年5月,银川舰坞修试车。柴油机突然发生飞车,转子转速高达1800,在油气密度极高的机舱里,曲轴箱随时面临爆裂危险。

危急时刻,柴油机班长张增鑫飞身扑向柴油机进气口,用身体堵住气道,强制柴油机停车。危险消除了,但巨大的吸力造成张增鑫胸腹部大面积皮下出血,大家称他是“黄继光式”的舰艇兵。事后有人问起张增鑫当时的想法,他说:“当时想的很简单,就是要保住装备保住人,如果不这么做,柴油机肯定报废,机舱可能爆炸,自己就是死了,也会自责终生。”

——他们抛家舍业,无怨无悔。

“一年三天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是这个支队的真实写照,任务和家庭面前,他们将家人装在心底里,一次次选择与舰艇为伴。

那一年,青岛舰出访在即,三支部教导员王龙昌突然接到妻子电话:“女儿丹阳脑瘤,速归!”妻子的眼泪流进王龙昌的心里,但时间紧、任务重,他擦干眼泪又回到了战位。

出访归来,病床上的丹阳早已瘦弱不堪。赶到医院的王龙昌泣不成声,父女的手紧紧攥在一起,直到丹阳悄然闭上眼睛,也未再松开。

青山无言,大海缄默。奉献,已然融入驱支人的血液。他们把所有的热忱和激情都献给了这片承载青春与梦想的大海。

第14批亚丁湾护航任务中,随舰出海的俱乐部文艺骨干郜洁,两天之内母亲、外公相继去世。万里之遥,得知消息的那一刻,她任凭泪水静静地流。她在护航日记中这样写道:“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从穿上军装的那一刻,家人就早已理解我的选择。”

2013年,这个支队参加舰队以上演训任务23项,在航舰艇平均出海121天,最长的258天,常委年均出海110天。一年当中,军港码头经常空空荡荡。有人感叹:到了这个支队才知道什么叫“以海为家,岸上做客”。

大爱无言,舰艇出航时划出的一道道尾浪,早已谱写成一曲“祖国、使命、奉献”的大洋壮歌。那些为爱流下的眼泪、深夜的无眠,虽从不让妻儿看见,却浸透着最浓的思念和最高的忠诚!

清晨,登上营区海拔最高的帽子峰,漫山的黑松棵棵直立,朝阳将寂静的军港染得一片赤红。一声汽笛长鸣,战舰正在出航。那是锐意进取的驱支人,在强军目标的指引下,沿着中国梦、强军梦的航道,驾舰驱涛、续写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