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甘宁根据地实录》披露红军长征落脚点的发展历程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李朝全责任编辑:刘航
2016-08-06 02:11

红色资源新开掘

——《陕甘宁根据地实录》的思想价值

■李朝全

最是难忘,当年战争峥嵘岁月稠;理当铭记,革命前辈为有牺牲多壮志。

张隼创作的长篇纪实文学《陕甘宁根据地实录》(解放军出版社)就是这样一部铭记革命历史和革命先烈的书。作者借助对纷纭史料的梳理与深入挖掘,系统而全面地书写了陕甘宁根据地非凡的发展历程,刻画了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众多革命家的鲜明形象。这是一部不能忘却的红色历史,也是一段镌刻在共和国成长史上的国家记忆,同时也是一部进行红色教育生动形象的教科书。

《陕甘宁根据地实录》为读者讲述的是陕甘宁根据地在成为全国瞩目的红色中心之前的历史。正是由于有了从魏野畴、李子洲等人开启的西北革命运动,直到后来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领导的陕北革命斗争,才逐步创建起了照金根据地、陕北根据地,使得实施战略大转移的红军主力在到达陕北后有了一个牢靠的落脚点。因此,陕北革命斗争和陕北根据地(后拓展成陕甘宁根据地)在中国革命史和中国共产党发展史上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红军和共产党的一个原点、一个出发点,也是中国革命的一个新起点,是以后造成燎原之势的一点“星星之火”。

《陕甘宁根据地实录》按照时间顺序,以西北地区几位重要的革命领导人的生平经历为经纬,以几次重要的起义、战役与历史事件为轴线,贯穿起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西北革命风云。作者从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发动反革命政变、清除共产党人起笔,写李子洲、魏野畴等人策划领导西北第一次起义——清涧起义,接着是唐澍、刘志丹等领导的渭华起义,到创立最早的西北工农革命军,以及收编民团、开展练兵,而后在国民党军队中开展“兵运”工作,策反起义。“兵运”遭遇失败后东山再起,第一次打下了旬邑这样一座县城,更是逐步成立了照金根据地和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接连三次粉碎了敌人的围剿,巩固了陕甘边区红色政权,为迎接长征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可以说,这是一部陕甘宁根据地的前期历史,是红色资源的珍贵读本,对于了解西北革命历史和共产党及红军的发展史大有助益。

该作记录了一批革命家的丰功伟绩,描写了他们坎坷曲折的斗争岁月,更表现了他们身上所具备的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团结奋斗、顽强不屈的革命意志,以及革命必胜的信心与决心。谢子长一家9个人被敌人杀害或迫害致死,他自己也为革命献出了年仅39岁的生命;刘志丹一生跌宕起伏,但对党和革命的信仰始终不渝,即便在肃反运动中被错误逮捕并投入监牢,也始终没有改变自己的理想信念。在红军发展历程中,他本着一切从革命利益和党的利益出发,从不计较个人地位和权力,总是竭尽全力地为革命事业着想,最终在前沿指挥作战时身负重伤不幸牺牲。他忠心耿耿为党为国的精神永远留在了党和人民中间,毛泽东更称赞他是“群众领袖,民族英雄”。

作者的叙写严格遵循历史真实,对根据地发展历程上因为“左倾”路线指导思想错误导致的那些重大挫折也全都如实地记录下来,对红军遭遇的战斗失败、指挥决策的失误等也都如实照录,真正做到了有史必录、有录必实。一些人物和事件的记录和描写都是符合历史本真的,是高度尊重历史的实录,因此都是可信的史志与史录。《陕甘宁根据地实录》通过记录红军早期的一段峥嵘岁月,凸显了宝贵的革命精神,是进行红色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重建信仰的重要读本。不断深入开掘优秀的红色资源,在今天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它可以帮助我们的干部党员、广大群众特别是年青一代更好地了解历史、回望过去,了解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史与奋斗史,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团结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光辉历程。

红色资源是我们今天在全民中大力培育国家理想及个人理想信念有力的教育资源与精神资源,它可以成为我们民族和国家重要的思想支柱和精神支撑。像这部作品这样对红色资源进行深入开掘,它的意义是重大而深远的。

(《解放军报》2016年8月6日07版)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