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首版《长征组歌》合唱队员马子跃讲述“组歌”背后的故事

来源:工人日报作者:张学军责任编辑:于美玉
2016-10-24 08:41

当年情形历历在目

1965年1月,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接到任务,要排练大合唱“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那年春节之后,团里开始集中进行合唱训练,其中包括不到20岁的合唱队员马子跃。“我们当时都是年轻演员,没有进行过合唱训练。”回忆起当年的点点滴滴,马子跃觉得当年的场景历历在目。他回忆,是年4月,晨耕、生茂、唐诃、遇秋四位作曲家在杭州给老红军、词作者萧华将军进行了试唱,并且跟萧华将军生活了一段时间,“那段时间,萧华将军每天给作曲家上课,讲述长征的经历,讲述每一首歌词背后的故事。”四位作曲家回到北京之后,根据萧华将军的意见进行了修改,然后就进入了合唱团的正式排练。

当年在排练“长征组歌”期间,年轻的马子跃经常与萧华将军夫妇聊天,听他们讲那些过去的事情。马子跃回忆,萧华将军曾经问夫人王新兰当年那么小的年龄走长征什么感觉,王新兰回答一个是冷一个是饿,于是萧华将军就提笔写下了“高原寒炊断粮”的诗句。萧华将军才气逼人,一部《长征组歌》仅用了120句、680个字就概括了长征的全貌,其中包括了长征过程中全部的战役和历史事件。“萧华将军喜欢古典诗词,他在写作长征组歌的过程中,创造性地发明了‘三七句四八开’的写作手法。”说到“三七句,四八开”的格式,马子跃解释道,这种写作格式就是每段诗用4个三字句,8个七字句,一共12行,68个字组成,一诗一韵。

“《长征组歌》为什么感人?除了词曲作者的功力外,我们在排练过程中请了几十位老红军、老将军为我们作报告。他们每一个人身上都有说不完的长征故事,我们从他们身上提取了知识提取了营养,把这些化为演唱的动力。”马子跃回忆,当年参加《长征组歌》的合唱团员有58个人,平均年龄26岁,年龄最大的有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战士,也有十几个刚入伍的新兵,而他是年龄最小的一个。

马子跃说,参加《长征组歌》的创排过程实际相当于上了一次学,“红军长征两万五千里,过雪山草地,吃草根树皮等等,这些都是书本上的文字。但是老红军们的真实讲述,让他们这些没有经过战争的新兵对长征这个词有了全新的认识。马子跃清晰地记得,当初一位老红军给他讲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他当年在四方面军做后勤工作,专门负责收容工作,遇到烈士遗体负责掩埋,过雪山的沿途到处是用雪堆起来的雪坟。他为一位战士整理遗容时,发现他手里攥着一块银元和一张党证,后来他帮着这位烈士交了党费。”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