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毕业后扎根基层做了10年实验,他究竟图什么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李国文 李建文 陈卓责任编辑:王俊
2017-05-12 15:19

何卫锋始终信奉导师的一句话:“干科研要解决实际问题,少一些沽名钓誉,更不能有虚架子,每一个数据都要有用,每一件事都要做扎实。”每天干着学徒般的工作,何卫锋却心如止水。何卫锋确信,这枯燥的实验室就是他人生的舞台。请看今日出版的《解放军报》带来的报道。

扎根基层,甘当普普通通的机械师;扎进实验室,甘当籍籍无名的实验员,空军工程大学副教授何卫锋——

在默默跋涉中抵达梦想

■解放军报记者 李国文 李建文 特约记者 陈卓

上图由陈卓摄

【专家小传】何卫锋,1996年入伍,空军工程大学航空航天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航空发动机部件表面工程技术专家,主持和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重点项目研究,多项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奖和省部级科技奖励,2014年入选军队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对象,2016年入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

初夏的白鹿塬,宛若花的海洋。

鹿塬脚下,捷报接连送到空军工程大学航空等离子体动力学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里——

39岁的空军工程大学副教授何卫锋刚刚入选“青年长江学者计划”,又喜获“陕西十大青年科技标兵”的荣誉。

这个重点实验室,不仅见证了何卫锋的荣誉,更见证了他深夜伏案疾书、殚精竭虑的身影。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10年前,何卫锋博士毕业,分到了某航空兵团。他一头扎进基层,从机械师干起,从每天最为日常的工作中找到了日后努力的方向。一年后,为了更好地发挥专业优势,解决装备问题,何卫锋回到母校继续攻读博士后。

就像鱼儿了解大海、鸟儿熟悉天空,这位扎根基层部队的博士后,更加清楚部队需要什么。航空发动机疲劳断裂问题,严重影响飞行安全和战斗力,为解决这一难题,围绕激光冲击强化技术,何卫锋跟着导师李应红院士做了10年实验。

没有担纲过重大科研任务,鲜有论文发表、成果申报……每天干着学徒般的工作,何卫锋却心如止水。就像当年一头扎进基层一样,他一头扎进实验室,在艰难跋涉中甘守着这份籍籍无名。

何卫锋确信,这枯燥的实验室就是他人生的舞台。他在日复一日的实验、一组接一组的数据中,守卫着心中创新的光芒。有时候,为了获取一组数据,他要反复出差横跨两省三地完成。有时候,为了完成一个实验,他要在军工厂的高温环境下一待就是一周。

无数次实验,何卫锋终于发现了参数与工艺方法对试验结果的影响规律。凭着这项重大研究成果,何卫锋获得了航空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研究过程中获授权发明专利11项。两位院士给出鉴定:这一成果,突破了制约我国激光冲击强化高温部件应用的难题。

从领奖台上下来,何卫锋再次一头扎进实验室。他信奉导师的一句话:“干科研要解决实际问题,少一些沽名钓誉,更不能有虚架子,每一个数据都要有用,每一件事都要做扎实。”

战机发动机容易吸进沙子,为了提高发动机对战场环境的适应性,何卫锋反复实验,最终创造性地采用了纳米多元涂层,就像给发动机叶片穿上“金钟罩”。实验室里,沙子溅射,何卫锋眯着眼睛,盯着电脑上的数据。谁能想到,仅凭眼前这个可以真实模拟沙子对发动机叶片冲蚀损伤的设备,何卫锋就突破了10余项科研“拦路虎”。

桥山陵前,沮水河畔。清明节那天,在一次公祭典礼上,作为敬献花篮的军队代表,何卫锋的一身“空军蓝”格外引人注目。他的身边,一位是“大国工匠”徐立平,一位是“航天英雄”杨利伟。

看着近在咫尺的两位偶像,何卫锋肃然起敬。那一刻,他再次想到了实验室,他相信,那里有抵达梦想的路径。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