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胜》,破解信息网络时代的制胜之道

来源:“军事科技与防务动态”微信公众号作者:王建伟责任编辑:王俊
2017-09-11 15:09

大变局呼唤大战略,大变局催生大战略。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国家和民族的最高利益。现在,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这一目标。越是在这样一个关键的发展阶段,我们越是要保持战略清醒,增强战略定力,处理好战争和政治的辩证关系,把战争问题放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大目标下来认识和筹划,不能出现战略性失误。当年,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我们是打是谈、是进是止,党中央和毛泽东首先从政治上来考虑,为打赢战争夺取主动权奠定了重要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先后打了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两次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苏联入侵阿富汗,不仅在军事上付出高昂代价,而且在政治上也没得什么分,甚至失了大分。在这种大背景下,我们要善于从政治、经济、文化及军事等方面综合谋划战争问题,善于从世界大格局演变中思考战争问题,战略与战争灵巧配合,用大战略设计微战争,用微战争支撑大战略。

这是怎样的大战略呢?

答案就是:力胜·智胜·心胜。

其一,力胜。

战争是实力的较量。拿破仑有一句名言——“从长远来看,刀枪总是要被思想战胜的”,许多人在引用时往往有意忽略了前半句,其实,拿破仑在前面还说,“世界上只有两种强大的力量,即刀枪和思想”。

美国政治学家史蒂文·卢克斯在《权力:一种激进的观点》中也指出,权力有三种:以武力为代表的强制力,议程设置背后的操纵力,以及一种潜藏在无形之中的影响力。

其实,孙子早在2000多年前就将“五事七计”作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不单单以谋略定胜负,而是高度重视“以力胜人”,既有精神因素的考量,又有物质因素的庙算。

“全胜”之力胜,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军事力、威慑力及精神力。

军事力。“有文事者,必有武备”“能战方能止战”“要想得到和平,必须准备战争”——这些广为流传的名言都说明了,国家没有强大军力作后盾,一切都无从谈起。历史上因武备废弛而招至祸殃的悲剧并不罕见。如法国在拿破仑时代曾威力无比,但之后因国内政治腐败,国防意识淡泊,导致在普法战争中巴黎这个数百年来的欧洲政治经济中心不得不挂出白旗。鸦片战争中,清朝的经济实力不可谓不强,但依然被列强欺凌得一塌糊涂,其中的教训不可谓不深刻。

从某种意义上讲,战争是最伟大的审计员,它能映照出你的国家实力、军事实力。在国际较量中,政治运筹固然很重要,但说到底还是要看有没有实力、会不会运用实力。有足够的实力,政治运筹才有强大的后盾,光靠三寸不烂之舌是不行的。当前,世界各国军队都在“信息化建设”的跑道上冲刺,我们不能落后,否则,十分危险。相反,我们认为,小国可以没有大国防,但大国绝对不能只有小国防。特别是像我们这样对近代列强欺压有切肤之痛的大国,千万不能忘记,军事手段始终是保底的手段。只有建设一支世界一流军队,运用军事力量和军事手段营造有利战略态势,才能最大限度预防危机,积极化解和控制危机,遏制武装冲突和战争爆发,为祖国人民筑起一道长城,为世界和平贡献一份力量。

威慑力。威慑是现代军事力量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在大国博弈中,战争与威慑就像车之双轮、鸟之两翼,具有互联共鸣效应。军事实力是威慑的根基,运用实力的决心和意志是威慑的艺术。基辛格曾经说过,“威慑需要实力、使用实力的意志,以及潜在进攻者对两者的评估三方面因素。威慑,是所有这些因素的乘积”。赢得战争的力量强大,指导战争的艺术高超,战略威慑的效应就大。军事威慑具有遏制战争、维护和平的强大功能,灵活的威慑艺术拓展打赢战争的途径。新中国成立以来,正是因为我们高度重视国防建设,成功研制“两弹一星”,敢于在关键时刻亮剑,才顶住了来自外部的各种压力,维护了国家的独立、自主、尊严。正如后来邓小平所言,“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威慑是时代的产物。冷战时期,威慑一度被看作是霸权主义的特权,并出现了全面核威慑理论、有限核威慑理论等。在信息技术与战略武器系统的支撑下,现代战争的时空特性发生了重大变化,战争进入发现即摧毁的“秒杀”时代,使用少量兵力、兵器,通过空中或远距离打击,即可达成一定的战略目的;同时,由于拥有高技术优势的一方一般都掌握着主动权,能有效地控制战争的规模和过程,从而使得现代战争呈现出实战与威慑并重的发展趋势。也就是说,威慑不仅要以一定的军事实力为后盾,有时也需要采取一定的军事行动才能达成一定目的。因此,有些国家为了实现某种政治目的,通过有限军事行动这种“微战争”样式来达到战略威慑的目的。比如,2015年10月,俄罗斯以反恐名义在叙利亚实施的较大规模军事行动,既展示了强大的战争意志、高超的军事艺术和海空远程打击能力,也对西方国家产生了强大的军事震慑力。我国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仍尚未完成国家统一大业的大国,必须把备战与止战、威慑与实战、战争行动与和平时期军事力量运用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运筹,全面提高信息化条件下的威慑和实战能力。唯有如此,才能最有效地捍卫国家的根本利益。

精神力。在战争制胜问题上,人是决定因素。无论时代条件如何发展,战争形态如何演变,这一条永远不会变。克劳塞维茨说,物质的原因和结果不过是刀柄,精神的原因和结果才是真正锐利的刀刃。人类战争史告诉我们,无论武器装备多么先进,都不能代替人的战斗意志和作风所激发的力量;无论未来战争打的是钢铁还是硅片,军心士气始终在战争中占据重要地位。我军素以有强大的战斗精神闻名于世。我们能够用“小米加步枪”打败美式装备的国民党军队,能够在朝鲜战场上打败武装到牙齿的美国军队,靠的就是强大的战斗精神。抗美援朝战争开始时,美国人狂妄自大、完全不把我军放在眼里,但战场上我军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令美国人也不得不佩服。

未来战争是信息化条件下的战争,尽管信息化战争极大地改变了战争形态和作战样式,但并没有改变“人是战争胜负决定因素”这一铁律。信息化战争不仅仅是高技术武器装备的较量,也是人的谋略、技能、智慧和勇气的比拼。信息化战争并没有因为注入了“文明”和“人道”色彩而变得柔情仁慈,相反变得更加残酷、血腥和激烈。据美国军方统计,海湾战争中,空袭战的军事效果是非常有限的,伊军损失飞机10%、装甲坦克18%,而心理打击(包括武器杀伤效力的心理打击)却造成伊军士气下降40%到60%。可见,“兵可挫而气不可挫”,心理打击能够有效摧垮对方的战斗精神和意志,在一定条件下,精神因素的“软杀伤”甚至比单纯军事打击的“硬杀伤”更加有效。不管时代如何变化、条件如何变迁,精神力始终是战争制胜逻辑链条中的关键一环。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