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之祭|诗作《狂雪》给我一个祭奠30万亡灵的机会

来源:中国军网微信公众号作者:王久辛责任编辑:王俊
2018-01-10 11:06

公祭

12月13日上午8点40分,用过早餐,我准时来到宾馆的大堂,在等候的人群中,我遇到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唐开文副馆长、“九一八”历史博物馆范丽红馆长、上海交通大学东京审判研究中心程兆奇主任、上海师范大学“慰安妇”研究中心苏智良主任、南京大屠杀血案主审大法官叶在增后裔叶于康叶于飞先生及家人、南京大屠杀血案大法官梅汝璈后裔梅小璈、南京大屠杀血案检察官向哲浚后裔向隆万先生、参加南京保卫战的易安华将军后裔易超平先生、参加南京保卫战在一线抵御日军壮烈牺牲的姚步青烈士后裔姚泰陵先生、纪录片《二十二》导演郭柯和报告文学《南京大屠杀》的作者徐志耕以及上海市委统战部邵翊政主任……

徐志耕

我与徐志耕先生神交已久。他写的《南京大屠杀》一书,发表于80年代初期,据他说:当时的条件很差,他是骑着自行车,到处寻找当事人,凭着一支笔、一个小本子,就开始了釆访。可以说,对南京大屠杀血案的了解,我是通过他的报告文学,获得了最初的了解和认识,没有他的这部作品,就不会有我的《狂雪》。今天幸会徐志耕先生,真是他乡遇故知啊……

2017年12月13日国家公祭仪式现场。新华社记者 李响 摄

其实,宾馆与纪念馆非常近,也就一站地。从纪念馆后门至公祭广场,还有一段距离,沿路边站着十几个解放军军官,我看了一下他们的标牌,都是东部战区陆军部的战友。拐过一堵墙后,便看到了广场,广场上的人早已经站得满满的了……有大中学校学生、公务员、群众、公安和解放军指战员及社会各界代表,我心算了一下,应该有上万人参加今天的公祭仪式。我们是特邀的外地嘉宾,被特别安排在了前列……

纪念馆的工作人员分别引导我们找到站位号:“……郭柯老师80号、王久辛老师81号、徐志耕老师82号……大家在地上找自己的号码,按号码站位……”

嗯,81号,刚好是“八一”,我喜欢这个号,虽然没有允许我穿军礼服有点遗憾,但这个号不是弥补了我的战士身份吗?没有手机,时间也不知道。我问程先生,他看了看手表,对我说:“现在差五分九点。”

现场人员静待国家公祭仪式开始。新华社记者 李响 摄

我望了望天空,天是晴天,但还是有一层薄薄的云,透过云层射出的阳光,因为被过滤了,所以显得格外柔和;而风却比净空来的更寒冷了……

降下来的半旗,在风中招展,有一种凛然挺立的英武和不屈的精神在飘扬。望着飘扬的旗帜,让人脊梁陡直,骨骼坚硬,双腿生根。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