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航天员训练的暂停按钮,20年没人按过

来源:新华社作者:薛艳雯 单儒超 李潇帆责任编辑:王俊
2018-01-25 13:31

2015年8月28日,景海鹏(右)、陈冬在天宫二号舱内进行舱内程序训练。新华社发(黄思予 摄)

零淘汰率创人类航天史奇迹

支撑航天员熬过来的,是那份矢志不忘的“初心”——航天梦。

“为什么还要飞?”三度飞天的景海鹏笑着说:“这就是我的本职工作。如果我干别的,那叫不务正业。”

看似轻松简单的一句话,道出的不仅是航天员的职责和使命,也是他们的人生梦想。

聂海胜的妻子聂捷琳回忆起丈夫报名参加航天员选拔时说:“老聂态度非常坚定,无论怎么劝说他都始终坚持。”

到了北京后,她才真切感受到这个梦想的无穷力量。“像一个大磁铁一样吸引着蓝天骄子纷纷而来。”

张晓光的低压缺氧耐力稍弱,他主动要求加大训练强度。“来这里就是为了实现飞天梦想的,再苦再累也不怕。”他天天铆在训练场,脸色煞白还一再要求“再练一会”“再试一次”。晚上睡觉,他不用枕头,还把脚垫高,以适应失重状态下的血液重新分布。

刘洋第一次参加转椅训练,5分钟就感觉天旋地转,下来后整整一天都吃不下饭。

“梦想从来都不会轻轻松松实现,是就此退缩让梦想化为泡影,还是迎难而上迈过这道坎?我下定决心,拼了!”她回忆道,休息时间,她自行“加餐”打地转。

超重耐力训练曾经是陈冬的弱项。为了攻克难关,晚上他躺在床上,把借来的杠铃片压在身上,感觉重量不够,就让父亲一起帮着压。

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国先后选拔的两批21名航天员全部顺利通过考核,全部具备独立执行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能力,创造了世界航天员训练零淘汰率的纪录。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