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潜航器:海底“狼群”正来急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张敏 等责任编辑:王俊
2018-01-25 14:34

“群狼”既来,“打狗棒”何在?

■柳正华

无人潜航器依托海洋作为天然屏障,具有隐蔽性好、无人值守、作战灵活、保障费用低等特点,近年来获得了快速发展,渐渐拥有了执行复杂任务的能力,如建立水下探测通信网络、实施海上打击/防御等任务。

然而,无人潜航器的到来,究竟能构成多大的威胁?这还要从水下作战的特点说起。

众所周知,水面以上的探测从来都不是问题,但在水下,要实施大范围探测却异常困难。这是因为水下环境非常复杂,各种噪声、混响、海底地形、生物等,对水下探测带来了极大困难,而海水对普通电磁波的吸收能力极强,导致目前声学探测仍是水下探测的主要手段,但声学探测距离只有区区数十乃至百十千米,相对于茫茫大海,实在微不足道,相对于海面上动辄上千千米的广域探测,也显得极为弱势。而当前的尾流探测、磁探测技术远未成熟,难以投入实际应用。

另外,水下精确感知主要依靠有人平台和固定式水下探测网络,传统有人平台数量少,战时无法依赖有人平台完全掌握某一海域的水下态势;固定式水下探测网络由于无法机动,只能感知布设位置附近的水下态势;因此,即便以美国之强建设了诸多反潜舰艇和部署较广的固定式水下探测网络,对于水下作战也会有深深的无力感,难怪美国海军曾在多个场合承认:“迄今为止,水下是谁都无法完全掌控的领域”。

无人潜航器的出现和广泛部署,有可能彻底改变这一局面。

未来,大量无人潜航器可组成隐蔽的水下移动探测网络,可根据需要对能够到达的任一海域进行持久反复探测并将态势通过水声、卫星等通信手段发送出去。这将从根本上改变水下态势难以获取的现状,而掌握感知优势的一方将获取绝对的水下作战优势。

更可怕的是,按照美国海军的设想,一旦无人潜航器解决武器搭载能力、自主化和远航程所需动力等问题,就会形成由单个无人潜航器加多个传感器或多个无人潜航器组成的察打一体水下移动集群。这种集群比潜艇更加安静、更加难以探测,其控制范围根据集群规模,可大可小。由于无乘员,其活动也将比潜艇更加灵活,使防御更加困难,对其反制却需要消耗更多的兵力。因此,不仅对水面舰艇形成巨大的威胁,也将严重限制对方潜艇的自由活动,成为更加难以对付的水下幽灵。

不过,所谓矛盾,有厉害的矛,就可能产生更厉害的盾。无人潜航器固然厉害,能对未来水下战产生变革性影响,但也不是全无对付手段。

一是打铁还需自身硬。无人潜航器覆盖范围再广,也需要依赖探测系统搜索目标,如果进一步提升潜艇等水下武器系统的隐身性能,甚至能低于海洋环境噪声等信号特征,那么,再厉害的探测手段可能也束手无策。

二是打击无人潜航器的“大脑”和“保姆”。当前,无人潜航器性能还远远无法实现完全地自主行动及能源自补给,需要依靠母艇或母舰提供指控或能源补给,而这些目标的动向相对更容易掌握,对其实施打击能彻底摧毁无人潜航器的行动能力。另外,随着未来水下充电站的发展,加强对敌方充电站的探测与打击,也是限制无人系统作战能力的重要手段。

三是加强对水下小目标探测能力发展,加强在关键海域的常态化巡逻,掌控敌方无人潜航器及网络的动向、活动范围及规律,战时即可迅速实施清理,扫清障碍。

四是强化己方无人潜航器的发展,在广大海域实施部署,加强对敌方态势的感知,所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