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怎样一步步“模糊中见光明”

来源:解放日报作者:陈挥责任编辑:王俊
2018-04-04 14:04

欧洲之旅确立共产主义信念

五四运动以后,国内掀起一个赴欧勤工俭学的热潮。周恩来也产生了这种想法。他想到马克思的故乡去实地考察资本主义社会的真相、深入了解各种改造社会的学说。在此基础上,选择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理论,运用到拯救中华的具体实践中。他还同天津《益世报》商定,以旅欧通讯员的身份,为该报撰写通信,以所得稿费补贴在欧洲的生活费用。

1920年12月中旬,周恩来到达法国巴黎。半个多月后,他去往英国伦敦。在英国住了5个星期后,他又回到法国。对于欧洲,周恩来印象最深的不是什么发达的物质生活条件,而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严重社会动荡。他在第一篇旅欧通信中就写道:“第一印象感触于吾人眼帘者,即大战后欧洲社会所受巨大之影响,及其显著之不安现状也。影响维何?曰:生产力之缺乏,经济界之恐慌,生活之窘困。凡此种种,均足以使社会上一般人民饥寒失业交困于内外,而复益之以战争中精神文明所得间接之损失,社会之现状遂乃因之以不安。”

长期以来,中国的先进分子一直在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许多人把欧美的资本主义强国看作仿效的榜样。辛亥革命失败后,这种信念就开始动摇了。现在,西方世界竟然会爆发如此广泛的社会危机,不能不使更多的人对这条道路作重新思考。这是五四运动以来中国思想界发生的一个重大变动。

对于在欧洲目睹此情此景的周恩来而言,这种感受更是特别强烈。他清楚地认识到:“使欧洲危机终不可免而至于爆裂也,则社会革命潮流东向,吾国又何能免?”那么,正在欧洲流行的众多社会主义思潮中,哪一种学说才是科学的,才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才能给中国人民指引一条正确的振兴中华的道路?周恩来决定对现状展开深入了解。在对英国工人运动进行认真考察,尤其是对正在进行的英国百万煤矿工人大罢工的全过程予以研究后,周恩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资本家无往而不为利,欲罢工事之妥协难矣。劳资战争,舍根本解决外其道无由,观此益信。”

与此同时,周恩来如饥似渴地阅读了一些英文版的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如《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国家与革命》等,并认真地写眉批、记笔记。现在保存下来的一本周恩来当年读过的 《卡尔·马克思的生平与教导》 中,他在这些话下画了着重线:“我的新贡献就是证明了下列几点:①阶级的存在仅仅与生产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②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③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经过对各种不同新思潮的推敲比较,周恩来终于作出了一生中最重要的选择:确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他在给朋友的信中写到,自己到了欧洲以后,“对于一切主义开始推求比较”,到1921年秋,终于“定妥了我的目标”即共产主义。他还表示了要向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列宁学习的崇敬心情,“只要于共产主义将来的发展有利,一切全可牺牲”。就在这一年,周恩来由张申府、刘清扬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后,周恩来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的信仰,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毫无保留地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共产主义事业,并为此奋斗了一生。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周恩来同志是不忘初心、坚守信仰的杰出楷模。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中国共产党能够历经挫折而不断奋起,历尽苦难而淬火成钢,归根到底在于千千万万中国共产党人心中的远大理想和革命信念始终坚定执着,始终闪耀着光芒。

(陈挥 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教授)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