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军事记者讲故事 看他们如何锤炼“四力”

来源: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出品 发布:2019-01-24 10:39:16

幻灯片 手机看 分享到

邢玉婧在演讲中。记者 范显海 摄

军事记者讲故事:如果我没有惊天动地

邢玉婧

2007年6月,我入职出版社,成为期刊编辑室的一名编辑、记者。转眼十几年过去了,在这期间,深入基层部队实地采访、贴近基层官兵一线交流,已成为我和我的同事们的工作常态。

我们的采访,大多有重大典型牵引,或是一个全面过硬的集体,或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个人。坚定、坚强、坚决、坚忍,是那些闪耀着光芒的典型给我们的直观印象,而在光芒背后,无数犹如融入底色般默默无闻的基层官兵,同样深深地触动着我,他们的腼腆、实在、血性与忠诚,让我肃然起敬、久久难忘。

2012年,我在被誉为“用青春热血铸就钢铁边关”的“东风泉”边防连采访。采访间隙,我见一位战士站在凳子上,正往上铺的床头贴一幅书法作品,贴了几次,都没贴正,他着急,我看着也着急,我上前拍了他一下:“你下来,我帮你贴。”当我站上凳子,才发觉凳子有些摇晃,我对那位战士说:“赶紧扶我一下。”“老师,扶哪?”“扶我的腰啊!”“老师,你的腰……在哪?”——毫无玩笑之意,战士的提问严肃而认真。

边防闭塞艰苦,战士们难得与外界交流,尤其是与女性交流。我无法回答他我的腰在哪,但我深深地记住了他当时的神情,记住了最终被他贴得特别端正的那5个字——“苦乐东风泉”。

2016年,我在边防六团伊木河一连采访。在伊木河驻守了十余年的连长杜宏,牺牲在伊木河。我们赶往一连驻地时,正值大雪封山,想进山,先开路!只容一车通过的道路两边,尽是被大雪压弯的树枝,开路的铲车前进时稍一触碰,树枝上的积雪便瞬间糊满铲车的车窗——举步维艰,这路,可怎么开?就在这一片迷茫中,一个扛着大扫把的人与我擦身而过,风里雪里,他只留给我一个模糊的背影。我见他默默地爬上了铲车的车顶,我见铲车再次发动了起来,我见铲车每前进一步,他就用扫把扫一下铲车的车窗,任树枝上厚重的积雪不停地砸落在自己的头上、身上。他是谁?开车的班长告诉我,他是副团长曹德华,而烈士杜宏,是他一手带出来的兵。

当我们终于抵达一连驻地,我第一时间逮住了雪人般的曹德华,我以为,他一定能还原最动人的杜宏。没想到,曹德华并不愿多谈杜宏,他说他一想到杜宏,心口就疼。不谈杜宏,那就谈天气吧。我问他铲车顶上到底有多冷,曹德华埋头对我说:“你们是来报道杜宏的,不管多冷,不管多难,我也要给你们开出一条进山的路。”直到我离开一连,离开伊木河,关于杜宏,曹德华只对我说了这样一句话:“他曾是我的兵,我很骄傲。我的兵很优秀,虽然直到他牺牲,人们才听说他的名字,但我知道,他一直都很优秀。”

我最近一次采访的典型,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扫雷英雄”杜富国。爆炸声响起时,在杜富国身后两三米处的战士艾岩,愣住了。他感到背后袭来一股热浪,他扭身看到杜富国在笼罩的火光和烟尘中倒下,他想上前,却动弹不得,他想喊人,却喊不出来,他的右耳什么都听不见,但还是听到了狂奔过来的战友声嘶力竭地呼喊着“富国”“富国”……这一切,就发生在艾岩的眼前。

艾岩告诉我,一直以来,无论是在雷场还是在营区,他都习惯听杜富国的。那天,杜富国对艾岩下达了“你退后,让我来”的命令。如今,这句“你退后,让我来”已成为艾岩心底的伤疤,也成为杜富国的标签,成为英雄的赞歌。

“为人民扫雷”——这是包括杜富国在内的云南扫雷大队的400余名官兵在出征大会上的誓词。人民是谁?人民是在地雷密布的土地上艰难谋生的当地百姓,人民也是你,是我,是我们的孩子。而他们是谁?当他们冒着负伤甚至牺牲的危险在雷场上“摸爬滚打”时,他们和杜富国一样,都是“扫雷英雄”。

可以说,当我坐在电脑前记录在中越边境排雷负伤的杜富国时,情不自禁地想到了在中俄边境执勤牺牲的杜宏。在杜富国和杜宏的身后,有负重前行的艾岩,有重情重义的曹德华,有无数将苦与乐融入绿色军营、用青春与热血映红八一军旗的默默无闻的官兵——正是他们,于无声处,保祖国平安,保万家团圆。

作为一名文职人员,有机会走进一座又一座军营是幸运的,在感受与记录一份又一份荣耀与平凡的同时,我常自问:如果我是他,我能做到像他一样吗?如果他是我的爱人,我能温柔地理解他吗?如果他是我的孩子,我能平静地目送他吗?

“不是所有的足迹,都需要写成诗句;不是所有的阵地,都需要英雄壮举。”很多官兵都曾告诉我,他们喜欢这首《如果我没有惊天动地》,因为这首歌唱出了他们的心声——“如果我没有惊天动地,请相信我会为你扑进风雨里;如果我没有惊天动地,请相信军旗上有我生命的美丽。”

3 4 5 6 7 8 9 10

责任编辑:王俊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数据加载失败,请确保在www.81.cn域名使用侧边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