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学深钻成为“新装备通”,代理副营长使100%坦克恢复完好
“驾驭新型坦克有几个硬条件:会熟练操作计算机,会英语和汉语指令输入,会识别各类作战数据……”厂家工程师的介绍,让中学毕业的郭峰出了一身冷汗,想到自己文化上的软肋,突然感到对坦克束手无策了,用郭峰的话说就是:“冲击太强烈,危机感陡然而升,几年苦学深钻的装甲知识和技能,几乎归零了。”
新型坦克涉及计算机、机械、电气等多个知识领域,要完全弄懂弄通实属不易。凭着坚定信念,他通宵苦读《新型坦克构造与工作原理》,下苦功学习掌握驾驶和修理技术。
为弥补自己的文化水平的不足,靠自学取得成人大专学历后,他又报了本科课程,每天雷打不动地挤出3小时学习,而把睡眠时间控制在5小时以内,直到以优异成绩通过20多门课程考试,获得本科文凭。
新型坦克教学即将展开,郭峰主动请缨:为操作训练和装备维修编写教材。
一个兵能啃下如此“硬骨头”?从基地司令员、大队长,到并肩战斗的营连官兵,都感到不可思议。
冬末的太行山深处,零下七八摄氏度。郭峰每天或坐在教室里的计算机旁,或钻进装备场上冰冷的坦克内,昼夜攻关不辍。苦学深钻,使郭峰的知识和技能上了全新的层次。他给基地官兵深入浅出地讲新装备构造和性能课;不负重托编写出了一套教材。他在基地再次夺得学用新装备的“冠军”,对教学训练有了新资格。
这一年,总部教学质量评估前夕,大队教学从部队借来的3辆新型坦克突然“趴窝”,返厂则需要2个月时间,就是请工厂专家来修也已来不及了。
教学如打仗,参训的上百名学兵没有武器咋行?郭峰果断提出:“自己修!”然而上级规定,当时不具备条件的基地,不能自行修理该型坦克,况且其零部件动辄数万甚至十几万元,拆装稍有不慎不但会造成重大事故。
郭峰把自己的得失抛到脑后。他凭详实科学的“抢修计划”,说服了各级领导。很快,由郭峰牵头、大队主要技术骨干组成的攻关小组成立了。缺少工具,他们就千里迢迢到装甲部队借;关键技术搞不懂,就向工厂请教。首次拆装坦克他们用了一天一夜,上千个零件将11个8平方米的工作台放得满满当当。经过10多天攻关,坦克全部被修好了。
为加快学兵战斗技能形成,实现“不经作战部队适应性训练,就能直接遂行作战任务”的培训目标,基地探索“合编合训”教学模式,规定驾驶专业助教必须精通通信专业技能。面对教学训练向通驾一体化的转变,郭峰刻苦努力,很快掌握了各种新型坦克电台的用修方法,并带出一批技术骨干,推动了基地通信教学由静止训练向运动训练转型。提起郭峰,基地司令员陈跃满脸自豪:“我这个兵,具有4种型号三代坦克的特级驾驶资格和修理绝活……”
2011年初,一大队坦克教练营主管装备的副营长提升,而几个连队主官也刚刚上任。这时,郭峰走进大队党委视线,经报上级批准,由他临危受命,代理履行副营长职责,负责装备管理和教学训练保障工作。
“任职命令”太突然,不仅郭峰没有心理准备,很多人对他能不能胜任也持怀疑态度:“战士能代理排长,但代理副营长,行吗?”大家的担心确实不无道理,郭峰也倍感到了巨大压力。
接下来的调查犹如雪上加霜,让郭峰不寒而栗:全营3个代次、4个车型、150余辆坦克技术状况参差不齐,特别是新装备精密娇贵,遇到故障连队骨干不会修、不敢修的情况突出;近1/4助教的专业技能偏弱……而教学训练即将展开,不久还要接受总部教学质量评估,本来就捉襟见肘的装备保障工作更加愈发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