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蓝军”:不求拥有 但求所用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范江怀 吴永华责任编辑:张硕
2018-07-09 03:26

利剑出鞘

隐形的刀刃

——军民融合打造技能的试金石

在实兵对抗导调中心旁,记者登上一个涂满迷彩的电子方舱。走进一看,记者很是茫然,方舱里居然没有一个部队官兵,全是穿着便服的 “蓝领”。

面对记者的疑惑,基地副司令员雷祥元介绍说,在以往的实兵对抗中,特别是作战环境构设时,“蓝军”在模拟假想敌时很难做到非常贴切的“形似”。如何破解这道难题?充分借助地方科研院所和军工企业在资源丰富、人才密集、技术领先等方面的优势,走开军民融合的路子,无疑是一个最优选项。

融合才能强大,一体才能制胜。近些年来,联合训练基地先后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中国物理工程研究院等10余家单位建立协作机制,组织地方工业部门武器系统总师、技术专家近百人次,集智解决作战应用、装备建设以及组训模式中的重难点问题,深化军民一体筹划、一体施训、一体评估的演习演练模式,逐步走开军民融合新路子。

为打造更加贴近实战的“蓝军”,融入到实兵对抗演练中的地方科技人员,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决策咨询和培训服务,极大地提高了军民一体复制“蓝军”、设计 “蓝军”的质量效益。对此,多次参加实兵对抗演练的群指挥员翁志刚深有感触:“地方‘新朋友’的参与,弥补了我们在极端条件下的装备运用短板,丰富了复杂战场环境的构设手段,让参演部队得到了近似实战的砺炼!”

地方科技人员在技术和资源方面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他们加入到打造“蓝军”的队伍中来,可以把很多技能方面的工作做得更加专业和深入。他们带来的不仅是“1+1>2”的效应,更重要的是使“蓝军”的建设发生了“化学反应”。联合训练基地先后与多家地方工业部门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借助他们在各专业领域的情报研究优势,健全了“蓝军”研究资源共享机制。参训的“蓝军”通过精准掌握了解作战对手的协同规则、指挥模式、作战理念,拓宽了视野,打开了思路,研究创新了更加贴近实战的战法训法,使得“蓝军”的模拟水平在智能方面实现了质的跃升。

在军民融合的实践中,地方科技人员在帮助“蓝军”完成试金石任务的同时,他们最新研制的装备也在贴近实战的演练中得到最为苛刻的检验,不少列编的武器装备则完成了升级换代,真正实现了双赢。

(图片摄影:周启青、蒲海洋)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