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区,那些出生入死的迷彩背影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李涛责任编辑:李丹妮
2018-07-15 01:15

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华秋实。40年前涌起的改革开放大潮,深刻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一代代志士仁人渴望并为之前赴后继的民族复兴大业,让今天的中国人如此接近这个伟大梦想。

回眸40年的前进历程,改革开放如同一部宏伟壮丽的史诗,蕴含着中国人民为之探索奋斗的无数动人故事。这其中,也包含着中国军人继承人民军队光荣传统,牢记历史使命,为民族复兴、国家繁荣、国防与军队建设所续写的精彩华章。今天为你讲述军史档案中的人民军队强军兴军、支援社会主义建设、抢险救灾等故事,展现人民子弟兵为改革开放作出的贡献,激励人民军队在改革强军征途上再出发。

请关注今日《解放军报》的报道——

灾区,那些出生入死的迷彩背影

■李 涛

扑灭大兴安岭特大火灾——

“大胡子师长”以火攻火

1987年5月6日,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北部地区突发特大山火。西林吉、图强、阿尔木和塔河4个林业局所属的几处林场同时起火,过火面积达101万公顷,烧毁房舍61.4万平方米,受灾群众5万余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森林火灾。

面对突如其来的灾情,原沈阳军区和空军部队遵照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命令,先后出动3.5万多名官兵、880余辆汽车、60余架飞机,参加灭火救灾。在总面积约1.7万平方公里的地域内,救灾官兵和人民群众一起连续奋战28个昼夜,共扑灭1000米以上的火头1700多个,清理200米宽的火线1400多公里,开辟防火隔离带近900公里,组织抢救疏散群众1万余人,保护了塔河、瓦拉干、盘古、北极村等城镇,以及多个林场和重要贮木场、原始森林、自然保护区的安全,为夺取扑灭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的胜利作出重大贡献。

扑火战斗中,广大官兵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战烈火,敢打硬仗。有的烧伤了,简单包扎一下,坚持不下火线;有的过度疲劳体力不支,啃块干粮、喝口凉水,继续投入战斗;有的被浓烟熏昏了,醒来后仍冲向火场。各级领导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身先士卒,冲锋在前。尤其是在保卫漠河、塔河的关键时刻,指战员们与烈火展开了气壮山河的搏斗,涌现出了“大兴安岭扑火英雄营”“大胡子师长吴长富”等一批英模单位和个人。

8日晚6时40分,时任沈阳军区某师师长的吴长富临危受命,担任东线扑火总指挥,率部长途跋涉800多公里,于9日下午5时赶到塔河参加扑火救灾。这时大火已逼近距塔河县城30公里处,浓烟滚滚,遮天蔽日。县城5万多群众和国家财产以及大兴安岭南麓的广袤森林面临着灭顶之灾。国务院领导下达了“死保塔河,不让大火向大兴安岭南麓蔓延”的命令。

吴长富十分清楚眼前形势危急,要想保塔河,就必须先保住塔河的屏障——绣峰林场。10日凌晨,全师4个团和兄弟师的1个团及千余名群众,集中到距塔河23公里处,摆开十几公里的人墙,打响了保卫塔河的第一仗。

山火和绣峰之间的屏障只有一条公路、铁路和小河。当时火势直逼公路,一旦越过去,整个绣峰林场将化为灰烬。为了遏制火势,吴长富果断决定以火攻火。即先打出80至100米宽的防火隔离带,再以道路、河流为依托,主动点燃可燃物,顶住烧来的火头,减弱火势。但这种办法风险实在是太大了,大家都劝师长不要冒险。可吴长富反复权衡,认为只有这样才能阻挡火势继续前进。倔强的吴长富据理力争,坚持己见。因为他知道,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危急关头就要敢于承担责任!

师长决心既定,全师立即行动起来,每隔3米一个人,一字拉开,开始点火。尽管大风刮得人睁不开眼,浓烟熏得人喘不上气,四处乱窜的火苗把官兵们的眉毛、头发烧焦了,脖子、手和脸烧起了泡,但没有人后退一步。经过连续四昼夜拼搏,终于把大火拦在公路以北,绣峰林场和塔河县城保住了!

在指挥扑火的20多个日夜里,哪里火情紧急,哪里就有吴长富的身影。连轴转、超负荷的工作使吴长富根本没时间更没心情去洗脸、刮胡子,三五天下来满脸的络腮胡子令他“面目全非”。于是,当地群众都亲切地称他“大胡子师长”。没想到,就这么一传十、十传百地传开了,连各大媒体都这样宣传。5月20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在播出吴长富的事迹时也用了这个称呼。几乎一夜之间,全国人民都知道在大兴安岭灭火前线有位“大胡子师长”。这一年,吴长富入选国内“十大新闻人物”。

1998年,时任第16集团军副军长的吴长富再度临危受命,出任吉林省防汛副总指挥,率领两万多名官兵奋战在嫩江抗洪抢险一线,再立新功。2017年8月23日凌晨1时47分,吴长富因病逝世,享年76岁。

’98抗洪中——

“钢铁战士”成中流砥柱

1998年入夏,长江发生了1954年以来全流域性特大洪水,先后出现8次洪峰,有360多公里的江段和洞庭湖、鄱阳湖超过历史最高水位。嫩江、松花江也发生了超历史纪录的特大洪水,先后出现3次洪峰。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等省区沿江、沿湖的众多城市和广大农村,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国民经济生产受到严重威胁。

紧急关头,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投入30余万兵力,出动飞机2200多架次、车辆15500余台、舟艇1170余艘投入抗洪救灾。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军队抗御自然灾害动用装备最多、投入兵力最多、战斗时间最长、场面也最为惊心动魄的一次行动。参加抗洪的官兵中,有110多名将军、5000多名师团职干部;9000多名干部将要转业、免职、交流、待分配,10万多名战士即将退伍;5万余名官兵家中受灾,房屋被淹,亲人失散甚至遇难;3500多名官兵接到亲人病危病故的电话电报。但他们深明大义,舍小家顾大家,把个人的利益抛在脑后,强忍悲痛,始终战斗在抗洪第一线,有9400多名官兵就在家乡抗洪,路过家门而不入;16000多名官兵中止休假;4100多名官兵住院时提前出院;1900多名官兵主动推迟婚期。抗洪抢险中,哪里有困难,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红星闪耀。每当人民群众遇到危险时,抗洪官兵将生死置之度外,奋不顾身,把生的希望让给群众,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先后有26名官兵献出了宝贵生命,铸就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抗洪精神,涌现出“抗洪抢险模范旅”“抗洪抢险英雄营”和“抗洪钢铁战士”吴良珠、“新时期英雄战士”李向群等一大批英模单位和个人。

吴良珠,安徽省望江县人,1972年出生,1987年入伍,199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8年6月,时任安庆军分区司令部勤务队汽车班专业军士的吴良珠随部投入到紧张危险的抗洪抢险斗争中。在家庭遭受严重水灾、父母年迈体弱无人照顾的情况下,他4次路过家门而不入,日夜坚守大堤;他担负军分区抗洪抢险前指车辆驾驶任务,经常通宵达旦地接送人员、抢运物资、传递文电;他在抗洪抢险紧要关头,既当驾驶员又当抢险突击队员,哪里任务最艰巨、情况最危急,他就冲到哪里;他忍受晚期肝癌病痛,开汽车、垒堰堤、堵渗漏、背沙袋,直至数次昏倒在大堤上;他在癌细胞广泛扩散、病情十分危急的情况下,仍惦记着大堤的安全,想着为灾区捐款。钢铁要在烈火中炼成。钢铁战士的炼成靠的是意志和毅力,对党和人民的满腔赤诚。从投入抗洪抢险到病倒住院的50多天里,吴良珠以钢铁般的意志和忘我的牺牲精神模范地实践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谱写了一曲无私奉献的壮丽凯歌。9月10日,中央军委授予吴良珠“抗洪钢铁战士”荣誉称号。在与病魔搏斗了70天后,10月31日吴良珠病逝,将生命永远定格在26岁的青春年华上。

正是因为有像吴良珠这样的数十万抗洪官兵,怀着对党对人民的赤胆忠心,立下“人在堤在,誓与大堤共存亡”的豪迈誓言,在坚守荆江大堤、抢堵九江决口、会战武汉三镇、防守洞庭湖区、保卫大庆油田、决战哈尔滨的战斗中,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和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作风,忍受长时间的烈日暴晒和洪水浸泡,风餐露宿,夜以继日地艰苦奋战,用血肉之躯铸起了击不退、冲不垮的铜墙铁壁。经过两个多月的顽强拼搏,终于成功地保住了大江大河大湖干堤的安全,保住了重要城市的安全,保住了重要铁路干线的安全,保住了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取得了抗洪抢险的伟大胜利。

以吴良珠等为代表的抗洪官兵用可歌可泣的生动事迹和光辉形象向世人再一次表明,人民解放军是一支政治坚定、能征善战的军队,关键时刻冲得上、过得硬、靠得住,不愧为党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不愧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子弟兵,不愧为保卫祖国和人民的钢铁长城。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