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区,那些出生入死的迷彩背影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李涛责任编辑:李丹妮
2018-07-15 01:15

抗击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

数字在这里如此生动

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舟曲县,气候垂直差异明显,河川地带温暖湿润,素有“陇上桃花源”“藏乡江南”之美誉。这里是秦岭西部岷山、迭山与青藏高原边缘,典型的高山峡谷地貌,山体分化、破碎严重,为全国滑坡、泥石流、地震三大地质灾害多发区。

2010年8月7日22时左右,舟曲县城东北部山区突降特大暴雨,降雨量达97毫米,持续40多分钟。由于两年前的汶川特大地震导致舟曲山体松动,极易垮塌,加之此前遭遇严重干旱,使岩体、土体收缩,裂缝暴露出来,雨水很容易进入缝隙,从而引发三眼峪、罗家峪等四条沟系特大山洪地质灾害。长约5公里,平均宽度300米、厚度5米,总体积750万立方米的特大泥石流猛兽般咆哮而下,流经区域被夷为平地,并堵塞嘉陵江上游支流白龙江,形成堰塞湖。凶悍的山洪冲毁了美丽家园,供水、供电、交通、通讯中断,使灾区成为一个与外界隔离的“孤岛”;肆虐的泥浆吞噬了鲜活生命,顷刻间造成1434人遇难、331人失踪。瓦砾废墟下,无数生命在呼唤;洪水浊流中,人民群众在期待。

全军应急办启动应急预案,24小时值班,紧急调派兵力,随时掌握抢险救灾动态。原总参谋部、总政治部迅即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全军和武警部队全力以赴投入舟曲泥石流灾害救灾行动,主动承担急难险重任务,最大限度减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由作战、通信等多个部门领导组成的总参舟曲特大泥石流救灾工作组,以最快速度赶赴舟曲一线指挥抢险救灾。原兰州、成都、北京军区和空军、第二炮兵、武警等单位的有关部队闻令而动,一辆辆军车昼夜兼程,一架架战鹰紧急起飞,在第一时间奔赴灾区,第一时间展开救援,第一时间抢救伤员,第一时间排除险情,展现出让党放心、让人民信赖的突击队本色。

灾情发生后,武警部队紧急调集2100余名官兵赶赴灾区,交通第6支队救援队携带专业设备赶到舟曲泥石流救援现场,成为最早到达灾区的救援力量。原兰州军区某集团军红军师防化团在团长蒲军礼、政委张贵泉带领下,连续翻越4座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又徒步奔袭8公里,走过天险腊子口,于8日10时58分整建制到达了舟曲。12时30分,随着超美洲豹直升机从北京沙河机场呼啸起飞,空军执行舟曲抢险救灾任务全面启动。截至当日17时,空军先后派出3架直升机、2架航测机和1架伊尔-76运输机执行救灾任务。为排除堰塞湖险情,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在全国抽调近两百台大型工程机械迅速在灾区集结会战。9日8时18分,原兰州军区工兵部队对舟曲堰塞湖阻水的瓦厂桥实施第一次爆破。随后,武警水电部队进行机械开挖,现场观测,堰塞湖下泄流量约每秒95立方米。9时34分,工兵部队进行第二次爆破。

抢险救灾部队各级领导和广大官兵自觉把“抢救生命、救助灾民”作为紧迫的政治任务,党指向哪里,就战斗到哪里;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迎风飘扬的军旗;哪里有呼救,哪里就有奋不顾身的官兵。他们肩负使命,顶风冒雨、踏泥踩泞,用布满血丝的眼睛搜寻着生命信号,用伤痕累累的双手刨开厚重的淤泥,争分夺秒与死神搏斗。至13日8时,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已部署6281名兵力参与甘肃舟曲泥石流灾害一线抢险救援,其中包括32名将军和350多名团以上干部,共搜救幸存者45人、转移受灾群众3616人,巡诊救治群众1.2万人,清理倒塌房屋127间,清理淤泥8.7万立方米,抢运救灾物资808吨,防疫洗消12.8万平方米。随后全面开展清除淤泥,抢修道路和供电、供水、通信设施,组织救治人员和卫生防疫,转移安置受灾群众,运输人员物资等工作,圆满完成了党和人民赋予的光荣任务。

抗击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是继汶川抗震救灾后,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开展的又一次重大抢险救灾行动。在群众面临危难之际,人民子弟兵又一次表现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又一次谱写出人民军队爱人民的光辉篇章。

汶川抗震救灾——

百余将军一线指挥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地区发生里氏8级、最大烈度达11度的特大地震,震级之高,超过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地震涉及四川、甘肃、陕西、重庆等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417个县(市、区)、4667个乡(镇)、48810个村庄,总面积约50万平方公里,受灾群众4625万多人,其中极重灾区、重灾区面积13万平方公里,造成69227人遇难、17923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8451亿元人民币。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领导下,14.6万名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从祖国的四面八方火速驰援灾区,并动员民兵预备役人员7.5万人,动用运输机和直升机190余架,汽车机械近1.9万辆(台),展开了中国历史上救援速度最快、动员范围最广、投入力量最大的抗震救灾斗争。

汶川地震主要发生在山区,重灾区海拔多在千米以上,山高谷深,交通、通讯中断,情况不明,给救援行动造成很大困难。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部队官兵和民兵预备役人员编成1400多个小分队,采用空中投送、铁路运输、摩托化开进并举的方式,穿越余震不断的高山峡谷,甚至徒步艰难行进在巨石翻滚、泥石流频发的崎岖山路上,争分夺秒突入救援现场。13日凌晨,解放军某部增派4000名官兵向震中挺进,先遣队30人在部队长许勇的率领下,徒步跋涉进入极重灾区映秀镇;23时45分,武警某部参谋长王毅率200名突击队官兵经26小时的强行军,抵达汶川县城;与此同时,“铁军”先遣队队长杨恩红率600名敢死队员,冒死穿越“死亡大峡谷”,突入汶川县城。14日10时20分,某部3架直升机运送10名通信兵官兵飞向与世隔绝的汶川县城。面对恶劣的气象环境和复杂的地理条件,官兵们冒着机毁人亡的危险,成功降落在县城旁的一座小山上,打通了汶川与外界的通信联系。为查明极重灾区的情况,11时48分,空降兵某部15位勇士冒险从4000米高空空降茂县灾区,创造了世界空降史上的奇迹,书写了在无地面引导、无地面标识、无气象资料条件下伞降的历史。在进入映秀镇的公路短期内无法抢通的情况下,原成都军区联指毅然决定开辟从紫坪铺水库沿岷江至映秀镇的“水上生命线”,并成功架设了4座漕渡门桥,使救援部队官兵和大型救灾工程机械进入映秀镇……各路救援大军克服艰难险阻,于震后5天内进入所有受灾乡镇,7天内进入所有受灾行政村,12天内进入所有自然村寨。百余名军以上干部深入偏远山寨一线指挥,3000多名师团领导身先士卒,3.7万多名共产党员冲锋在前,2000多个党员突击队主动承担最艰巨、最危险的任务,4800多名党员不顾家庭受灾,全身心投入抗震救灾,3200多名青年团员在抗震救灾中光荣入党。

面对被埋、被困人员,救援部队官兵在初期缺少工程机械的情况下,仅靠携带的简单工具和双手连续奋战,与时间赛跑,展开生死大营救。哪里有呼救声,哪里就有救援官兵忘我奋战的身影。从高级将领到普通一兵,从救援队员到医护人员,都夜以继日、全力以赴施救,共救出被埋压生还者3300多人,解救被困群众140万余人,安置受灾群众102万余人。救援部队还派出210支医疗队、心理救援队和卫生防疫队,巡诊医治受伤群众136.7万余人,防疫消毒18.6亿平方米,避免了大灾之后大疫的发生;抢通维护损毁道路1.7万余公里,清理废墟2300万余立方米,运送和空运空投救灾物资150万余吨;及时处理核化污染源,安全爆破2200多座高危建筑,完成唐家山、老鹰岩等20多处堰塞湖排险任务,创造了世界上成功处理大型堰塞湖的奇迹;严格执行群众纪律,将从废墟中清理出来的数亿元现金和大量贵重物品详细登记造册,如数移交物主或当地政府有关部门。

在波澜壮阔的汶川抗震救灾中,涌现出“抗震救灾英雄陆航团”“抗震救灾英雄战士”等一大批先进典型,与全国人民一道奏响了同舟共济、顽强拼搏、战胜特大地震灾害的时代最强音。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