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岛32年:在那并不遥远的地方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武天敏 柳 刚 宫玉聪 徐殿闯责任编辑:刘秋丽
2018-09-14 02:14

小岛离大陆再近,终归也是岛

32年来,往来开山岛海域的渔船越来越多。渔民们经常看到,小岛的码头,站着一高一矮两个人。

“高的是王继才,矮的是王仕花。他们那种眼巴巴的样子,看了让人好心酸。” 船老大包正富告诉记者,当地有句谚语“涨五退六平三刻”,就是说每天有5个小时的涨潮、6个小时的退潮,平潮的时间只有45分钟。船要趁涨潮峰值才能靠上码头,要是赶不上这次潮水,下一次就要等11个小时。

海上无风三尺浪,刮风下雨起雾,船都不好上岛。要是赶上台风,人十天半月上不去也下不来。所以,近在咫尺的开山岛,被当地人叫做“水牢”。言外之意,守岛如坐牢。

“习惯了。”每当人们问起守岛的岁月,王继才、王仕花总是说得云淡风轻。哪知道,这背后有多少艰辛。

1987年7月,大风连刮几天,渔船靠不上岸,王仕花在岛上临盆了。王继才急得满头大汗,赶紧用步话机给岸上的医生打电话,在医生指导下给妻子接生。烧开水、煮剪刀、剪脐带……终于,一双黝黑粗糙的大手,托起一个粉嘟嘟的小生命。

听到儿子第一声啼哭,王继才一屁股坐在地上,也哭了。王仕花伸出绵软无力的手,摸摸丈夫的头:“娘儿俩平安,你哭什么啊,应该高兴才是啊。”

5天后,大风一停,岳母赶到岛上,一把扯住王继才的衣领:“你想要我女儿的命啊?”王仕花抢着说:“妈,不怪他,是我自己把预产期算错了。”

这个孩子,就是他们的儿子王志国——开山岛上至今唯一的“原住民”。从出生到7岁,他和爸爸妈妈一直住在岛上。

岛上的童年,王志国永远难忘。那年冬天,台风连续刮了17天,岛上粮食吃完了,柴火烧完了,王继才从礁石上撬下半死不活的腥臭牡蛎,拿回来生吃。

“那东西一顿两顿还好,时间长了恶心死了。”王志国回忆说,那些天撒尿都是乳白色的。“我要吃饭!我要吃饭!”王志国躺在地上打滚。“吃,必须吃下去!”王继才火了,破天荒打了儿子一顿。

小岛大陆,盈盈一水之间,许多艰辛难以想象——

柴火煤球用光了,只能吃生米,嚼得嘴里流白浆;冬天海风凛冽,吹破塑料布蒙的窗户,夫妻俩只能躲进山洞;夏天岛上热得像八卦炉,蚊子追着人咬,夫妻俩睡觉要在床边摆一圈蚊香;常年受海风侵蚀,夫妻俩胳膊和腿上长满了密密麻麻的湿疹……与其说他们“习惯了”岛上的生活,不如说就是两个字:硬挺。

一年修码头,王继才不小心滑倒,胳膊粉碎性骨折。天气不好,来往船少,王仕花连续3天站在码头上,扬着红衣服呼唤,喊哑了嗓子。3天之后,船来了,治疗的机会也耽误了。从此,王继才的手臂再也无法伸直。直到去世,儿女们给他穿衣服都吃力。

“硬挺了32年,老王最终还是没有挺过去。”王仕花说,她怀念和老王一起种树、拔草的日子;怀念和老王在暴风雨中俩人拴着一根背包绳巡逻的日子。她还想让老王帮她洗头发,还想在寂静的夜里给老王唱“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

32年守海岛,王继才和王仕花已经难以适应外面的世界:第一次到北京,他俩不会坐电梯,只能爬楼梯;第一次到南京,过街面对滚滚车流犯愁,也不知道有过街天桥、地下通道……

有人问,你们不羡慕城里的人们吗?“开山岛,是我和老王的家。”王仕花说,“别人的生活,我们没有过过,也过不习惯。”

“两个人的五星红旗”,天天在岛上升起

开山岛上,还有2只小狗,5只母鸡。

每天早上,鸡不叫,狗不吠,王继才就叫醒妻子:“仕花,起床,升旗!”

当太阳跃出海平面,一人升旗,一人敬礼。夫妻俩“两个人的升旗”,已经持续了32年。后来,一段他们升旗的视频风靡互联网,孤岛上的夫妻俩也成了“网红”。

其实,王继才上岛之前,开山岛也曾经有人。

1939年,日军侵占开山岛,以小岛为跳板进攻连云港。1985年之前,岛上曾驻有一个连的解放军。那次大裁军,部队撤了,官兵走了。

这一切,还是因为小岛与大陆太近了。开山岛尽管战略位置重要,但在岸炮射程之内,舰艇、飞机巡航护岛,更是不在话下。在现代战争中,这个岛屿的军事价值和国防意义已经大为逊色。

那么,王继才和王仕花32年守着这个岛,为的是啥呢?

王仕花回忆说:“小岛上第一次升国旗,是我上岛两个月之后,老王提议的。老王说,岛再小,也是祖国的领土。岛上插着国旗,别人就知道有人守着。”

“守岛不光是个象征,也有实际意义。岛上有一座灯塔,周围有4座航标灯,还有测量气象、潮汐、地质的设备。老王说,咱俩在这儿,别人就不用上岛来维护了。岛上的旧营房,也要有人经常打扫修理,老王说,要是将来哪一天,部队回来了,营房马上就可以住……”王仕花说,国旗升起来,就是告诉岸上的人们,我俩在这里,大伙儿请放心。

岛上有人没人,大不一样。“有时候海上起大雾,渔船就像被扣在锅里一样,担心没有安装雷达的渔船看不到岛撞上,老王就拿个饭盆,在码头上一天到晚叮叮当当使劲地敲。”船老大包正富说,“每次出海,看到开山岛上的国旗,心里就特别踏实。”

在41岁的女经理潘弗荣心里,“岛上升国旗的王大哥”是她的救命恩人。“1996年的一天,我在岛上拣虾皮,中午突然肚子疼得死去活来。王大哥马上联系渔船陪我下岛。到了岸上,他把我抱到卫生院,立即动手术,结果是阑尾穿孔,再晚一点我就没命了。那天,王大哥给我垫付了医药费,没等我说声谢谢,就又匆匆上岛了……”

2012年元旦清晨,开山岛上如常升旗。不同的是,这一天,国旗在天安门国旗班官兵的手中冉冉升起。平日升国旗的王继才、王仕花成了观众,幸福地享受着这一刻。

那天,几名天安门国旗班官兵慕名来到海岛,用国家级的升旗仪式,向这两位平凡的守岛夫妻致敬。那天,岛上的旗杆也换成了北京奥运会用过的流动升旗台。

如今,记者看到,升旗台的基座钢板,已经锈穿了。王仕花说:“海上刮大风的时候,海风会把浪尖上的水雾吹过来,岛上像下‘咸雨’一样,对金属腐蚀特别大。今年‘八一’,老王本来打算换一块新钢板,没想到,他没能等到这个日子……”

前年,王志国的孩子出生了。“爸,是个儿子!”王志国第一时间给岛上的父亲报喜。电话那头,王继才开心极了:“孩子的名字我都给你想好了,我跟你妈每天迎着朝阳升旗,就叫向阳吧!”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