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辛平:改革开放40年,伟大的变革,壮丽的征程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解辛平责任编辑:杨一楠
2018-12-14 06:34

(四)

一个微信公众号征集“万万没想到的那些事儿”,结果应者云集。变化之巨、范围之广、力度之大、影响之深,让无数人感慨不已。而且,最让群众自豪的是“这些事竟然是我们做成的”。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费正清在著作《中国简史》中说,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具有她自身的内在性和动力源”。国内外学者越来越达成这样的共识:这个内在性的“动力源”,正是亿万人民群众的历史自觉。

历史学家曾言,一个国家只有具备了从国内汲取力量的能力,才能强大。40年前,改革开放初启之时,正值“戊戌变法”80周年。那场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改革,仅持续了百余日就宣告失败。

一位作家曾说,“近代史上有过多次革新革命,多是少数精英、先觉者所为,广大群众成为看客”。鲁迅先生也说过:“多数的力量是伟大的、要紧的,有志于改革者倘不深知民众的心,设法利导,改进,则无论怎样的高文宏议,浪漫古典,都和他们无干。”

然而,历史也公正地记录着,就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幕那一年,安徽凤阳小岗生产队一座破旧的土屋里,衣衫褴褛的18户农民在一张皱巴巴的草纸上,共同摁下了“分田到户”的红手印。

那个夜晚,历史的门扉被骤然叩响:中国最高层的政治家与最基层的农民们,共同翻开了风起云涌的社会大变革的新篇章。

德国学者雅斯贝尔斯曾说,“把历史变为我们自己的,我们遂从历史进入永恒”。有人说,中国的改革如同一个函数,因变量是政治精英的思想决策,自变量是每个人创造能力的释放。

历史的灯盏闪耀在历史自觉者心里,时代的火炬高擎在时代引领者手中。中国人民对改革开放的参与、拥护和追随,从改革开放中体悟到的获得感和成就感,就蕴藏在中国共产党新时代领袖这句朴实直白的承诺中:“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的事业,也是全军官兵的事业。当年,党中央决策建立深圳特区。来自全国各地2万余名基建工程兵集体转业,如拓荒牛一样,在贫瘠的大地上开垦出了“美丽的春天”。

今年10月,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向世界宣告:武警黄金、森林、水电和公安消防部队已完成移交。展望神州大地,道桥涵隧、高峡平湖、万顷绿洲,无不铭刻着人民子弟兵40年来积极投身改革开放,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的历史功绩。

“我们要想跻身一个历史大事件,不是策划出来的,而是遇见。”前不久,《解放军报》刊发了海军首支舰载航空兵部队参谋长徐英写给妻子、孩子和战友的3封信。

在写给妻子的信中,他回味着幸福:“我们是为一项开创性的事业而奋斗,我们的生活充满意义。”

在写给18年后女儿的信中,他洋溢着自豪:“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中国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位。有了这样的发展,爸爸才能够有机会从事现在这项神圣的事业。”

在写给未来战友的信中,他畅想着明天:“那时,舰载航空兵可能会拥有更新型的战机。你们拥有这样的机会,驾驶这样的战机,是幸运的。”

“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我们这个时代,有大江大河的气象,也有一枝一叶的生长。一个人选择了什么样的道路,就选择了什么样的人生;一个国家选择了什么样的道路,就选择了什么样的国运;一支军队选择了什么样的道路,就选择了什么样的未来。

(五)

“杀出一条血路来!”

改革开放初期,积弊沉重,难题丛生。邓小平,这位当年率领千军万马突破重围挺进大别山的军事统帅,说出了这句雷霆万钧的名言。

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一场深刻改变国家命运和走向的变革,从来都不是歌舞升平的田园牧歌,而是异常艰难的背水一战。

“现在我们干的是中国几千年来从未干过的事。”巨人之声,言犹在耳,新一轮改革大潮已经汹涌澎湃。“攻坚期”“深水区”“闯关夺隘”“爬坡过坎”……奋斗的征程上,既有看得见的“雪山草地”,也有看不见的“刀山火海”。如果说,40年改革开放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奇迹,那么也毋庸讳言,改革越向前推进,触及的矛盾就越深,碰到的难题就越大。

“胜利不会向我走来,我必须自己走向胜利。”美国诗人穆尔的这句话,常被习主席提及和引用。深化改革,重点在一个“深”字上。习主席曾这样比喻全面深化改革:“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

国防和军队改革,何尝不是如此?回望改革开放之初的百万大裁军,每4个人中就有1个要走,那是何其艰难!当前这一轮国防和军队改革,被外媒称为“中共几十年来对军队所作的最大规模、最具变革性的调整”,无论从力度、深度、广度上,都出乎国内外的意料。但不会出人意料的是,大变革一定会触及深层利益,“皆大欢喜”基本不可能。

在远离战争的年代,人们的确容易对军事改革的紧迫性缺乏足够重视,改革的阻力也往往大于改革的动力。而一旦当战争出来说话,一切私利都将沉默。

军事变革的成本和风险,只有在和平时期完成才是最低的。改革的“时间窗口”不会永久地敞开,紧紧抓住战略契机,拿出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蹄疾步稳的务实作风,才能跟上世界军事变革的步伐。

美国《华尔街日报》曾有一篇文章说,世界上有群“最勤奋的人”,在短短几十年间,把一个落后的中国变成经济总量世界第二,他们就是中国的“50后”“60后”。如今,这群“最勤奋的人”已经老了。文章最后问:“中国还有这么勤奋的人吗?”

这个问题,抛向了握着历史接力棒的我们这一代人。无疑,今天的改革承载着种种躲不开、绕不过的新命题。从思想观念的破冰、利益藩篱的跨越,到体制机制的重塑,在今天改革的“问题清单”上,我们面临的挑战和考验,一点儿也不比上一代人少。

“一个时代的人们不是担起属于他们时代的变革的重负,便是在它的压力之下死于荒野。”志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辍足。我们唯有担起这个重担,才能驶过这一条机遇不断涌现、问题层出不穷、传统的痼疾和变革的痛楚叠加交织的航道。

“杀出一条血路来!”这是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也是中国军队的改革信仰。用一位诗人的话说,我们的光热“是烈火、是火山、是太阳”,我们的行进“是奔湍,是弹丸,是惊雷”。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