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堂最难讲的传统课,他们这样讲到战士们的心坎里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刘晓杰 闫飞 付晓辉 陈军责任编辑:马嘉隆
2019-09-17 03:03

传统,指的是从历史延传下来的思想、文化、制度等,它蕴藏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图谱,也镌刻着一支军队的基因和初心。我军的光荣传统,是无数前辈在对理想与信仰的坚守中,在生死与血火的考验中,在牺牲与奉献的选择中形成的精神财富,是不可断裂的根脉。请关注今日《解放军报》的报道——

让“激情燃烧的岁月”真实再现

■刘晓杰 闫飞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付晓辉

什么教育课最难讲?

“优良传统教育课!”北部战区陆军某工程维护团指导员王克斌脱口而出。

王克斌所在的“劈山开路先锋连”是个工程连队,曾被国防部授予荣誉称号,历史厚重。1951年,一位作曲家来连队当兵锻炼,被官兵修筑川藏公路的艰辛所感动,写下广为传唱的歌曲《歌唱二郎山》,“二郎山精神”由此闻名。

作为“二郎山精神”的发源地,连队格外注重光荣传统的传承弘扬,每月一次的优良传统教育课雷打不动。

几个月前,王克斌就任连队指导员。走进连队荣誉室,翻看那些浸染着艰苦岁月、诉说着奋斗精神的老照片和老物件,他深受触动,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讲好传统课、当好新传人。

为了让传统教育课更好听、官兵更爱听,王克斌使出了浑身解数,精美课件、视频、音乐等轮番登场。可几个回合下来,他发现,自己最看好的传统教育课并不“卖座”。

昨天那些感天动地的故事,为何难以感动今天的官兵?

下士管清祥说:“指导员讲得看似走心,却打动不了我心,因为那个年代,终究离我太远。”

四级军士长赵学滔则感到,“可能听多了,就麻木了”。作为连队的文艺骨干,他经常参加团里的演讲比赛。每次演讲,他都以传承“二郎山精神”为主题,回回都拿高分。然而,“荣誉越来越多,感动却越来越少”。

怎样才能把传统课讲到官兵的心坎上?王克斌一直苦苦思索。

转机发生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夏天。在建连70周年之际,连队迎来了100多名退役老兵返营“探亲”。在训练场、在荣誉室,他们深情回忆起当年往事,一面面锦旗、一张张照片就像被破译了的藏宝图,吸引官兵徜徉历史,流连忘返。

循着老兵们的动情讲述,连队官兵你一言我一语,重新审视这间熟悉的荣誉室以及连队的光荣传统。看着老兵们与连队官兵的热情交流,王克斌对如何上好优良传统教育课也有了新的思考。

由谁来讲,有时比“讲些什么”更关键

周五下午,听班长说周末有老兵要回连队,担任连队荣誉室讲解员的下士刘正文撇了撇嘴,一肚子的不乐意:又得搞卫生、背稿子,周末要“泡汤”了!

那时的他很难想到,这个周末将怎样影响他的军旅轨迹。

“下面展示的是连队不同时期的英模人物,他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周末,老兵如期来队。走进荣誉室,刘正文按背好的稿子为老兵们解说。

“这个,是我。”人群中一位老兵手指一张照片缓缓说道。人头攒动的荣誉室里,这个平静的声音几乎被嘈杂声淹没,刘正文却仿佛听到一声惊雷。

担任讲解员以来,那张照片刘正文已看了不下30遍。照片上的战士正在进行打眼作业,照片下方写道:“硬骨头”战士孙祥林,曾被哑炮炸伤右臂致残,身上残留20多块碎石,还继续充当钻机手,连续3年出全勤……

刘正文怔怔地望着眼前的老兵孙祥林:年过半百,面目和善,中等身材。谈及30年前那次爆炸、手术,以及后来拖着病体重回坑道、伤口破裂送回医院,他语气平静,就像是在说别人的故事。

尽管这些故事刘正文已烂熟于心,但同样的故事从孙祥林口中说出来,每句话、每个字,给刘正文的感觉都跟“背稿子”时截然不同。

接下来的半天,刘正文陷入了深思。他仔细打量荣誉室里那行醒目的文字:“英勇顽强,敢打硬拼,乐于奉献,勇争第一”,然后重新审视自己。

半年前,他分流到这个连队,高强度的训练一度让他感到苦不堪言。来队没几天,他就申请休假,想回家休整一阵。假期结束归队,他却感觉脚步更加沉重,“再熬两年就退伍”的念头油然而生。

老兵来队过后,刘正文就像是换了个人,他决心“在部队长期干下去”,并开始奋起直追。一个月后,他报考了士官学校,并在预考中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

面对面聆听老兵们的故事,深受触动的不只刘正文。老兵刘东江的讲述,让不少官兵听得眼圈发红。

1971年的一天,连队在深山里修筑炮兵工事。“轰”的一声巨响过后,石块像雨点一样掉落下来。身为安全员,刘东江赶紧吹哨通知人员紧急撤离。见战友们都撤了出去,他才拔腿往坑道口跑,就在这时,一块巨石把坑道口堵死了。

巨石撬不动,又不能炸,外面的人无计可施。6小时后,刘东江硬是从坑道拱顶与山体的缝隙间一点点地爬了出来,满脸是泥、指甲磨掉了、衣服扯成布条、大腿鲜血直流……谁能想到,第二天,刘东江又出工进坑道了。

刘东江讲完故事,赢得官兵热烈鼓掌。此情此景,令王克斌深有感触:“一堂传统课,由谁来讲,有时比‘讲些什么’更关键。”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