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2006年11月14日,碧空如洗,万里无云。

李剑英(资料图)
上午11时许,一架代号639的某型歼击机呼啸而起。原兰州军区空军某团飞行员李剑英和战友驾驶着战机,开始执行例行的空中巡逻任务。
中午12时02分,战机准备返航。下降高度,一切正常。
12时04分01秒,战机高度下降至194米。距离机场2900米时,突遇鸽群撞击,“砰”地一声巨响,发动机空中停车。
12时04分09秒,飞行员李剑英:“我撞鸟了,我要调整跳伞。”
12时04分15秒,飞行员李剑英:“看迫降行的话,我把起落架收起来了。”
12时04分18秒,飞行员李剑英:“我把起落架收起来,迫降!”
12时04分25秒,战机受到剧烈撞击后爆炸解体。人民空军一级飞行员李剑英壮烈牺牲。
从第一次报告“撞鸟”到最后改为迫降,中间有16秒的时间。
16秒对于飞行员意味着什么?在战机空中险情发生时,0.3秒就可以弹出座舱跳伞自救,16秒,理论上有53次跳伞机会。
但险情发生时,战机上还有800多公升航空油,120余发航空炮弹,1发火箭弹,以及助燃的氧气瓶。而从鸽群撞击点到战机坠毁点2300米跑道延长线的两侧680米范围内,分布着7个自然村、一处高速公路收费站和一个砖瓦场,共有814户村民。沿下滑轨迹依次分布着3个村庄、268户村民,居住着3500多口人。
选择有时就是如此残酷,或生或死。16秒的时间里,足可以让一个训练有素的飞行员随时做出这样的选择:伸手拉动红色拉环,战机弹射救生系统就会在瞬间将他送离险境;但战机一旦失控坠落下来,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将蒙受巨大损失。飞行员李剑英的选择,是将生留给他人,哪怕死亡随时降临在自己头上!
战机最终迫降失败,撞击到农田水渠护坡上解体爆炸。距离爆炸最近的一位群众不到20米,现场没有一名群众受到伤害。
事故发生后,事发地周围的群众被飞行员李剑英的壮举而感动,自发到烈士牺牲的地方进行祭奠。一位叫赵森林的村民含泪告诉当地媒体:“我家就在离这里不到50米的杨北庄。要是飞行员跳伞了,飞机可能就落在我们村里。村里人都知道,是那个飞行员救了我们。”
2007年,李剑英烈士当选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在颁奖词中这样写到:他是一名军人,自然把生命的天平向人民倾斜。飞机无法转弯,他只能让自己的生命改变航向。
2019年3月12日,@军报记者微博发布了一条信息:3月12日上午,海军航空兵一架战机在海南省乐东县境内组织飞行训练时失事,2名飞行员不幸牺牲,未造成地面人员伤亡。失事原因有待进一步调查。

任永涛烈士(左)粘金鑫烈士(右)(资料图)
消息发布后,有媒体评论说,在“未造成地面人员伤亡”几个字中读懂中国军人。
其后不久,牺牲的飞行员任永涛、粘金鑫被南部战区海军航空兵批准为烈士。3月18日,在任永涛烈士的家乡陕西省鄠邑区,“接英雄烈士回家”活动举行。当地群众万余人沿街牵起挽联,含泪迎接烈士魂归故里。
英雄的飞行员虽然已经离去,但英雄的战友们依旧驾机在翱翔、操舵在航行、钢枪在紧握,守护着国家,捍卫着中国人民和平安宁的生活。
正如在当月的国防部例行记者会上,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吴谦大校对两位飞行员牺牲的评价: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在生死关头,他们想到的是人民的安危,却唯独没有他们自己。正是千千万万这样的英雄,铸就了我们共和国的脊梁。
是的,生命是最宝贵的。但为了人民的安危,无论是战争年代裹尸疆场还是危难时刻挺身而出,始终是国家的脊梁,始终会得到人民永远的怀念和至高的敬仰。就像2018年3月国防部例行记者会上,国防部新闻发言人任国强大校就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派出专机从韩国接回了20具志愿军烈士遗骸回答记者提问时所说:无论英雄走得多远,我们的心总和他们在一起。
这,就是人民军队。一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来自人民、属于人民、始终为中国人民而牺牲奋斗的军队!
(执笔:李景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