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急需、战场急需”,远非说起来那样简单
有丰富授课经验的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康复医学科主治医师李晓,在军营讲台碰上了“软钉子”。
作为解放军总医院和美国哈佛医学院联合培养的博士,李晓为医学专业研究生上过课,也多次在学术会议上发言。
当兵锻炼期间,她登上某合成旅卫生连的课室讲台,就康复医学最前沿的基础研究课题侃侃而谈。
“第一次对基层官兵讲课,我当然想拿出最好的东西。那些授课内容都是花费巨大人力、物力才取得的非常高精尖的研究成果。”然而,她的一番好意并没有得到基层官兵的积极回应。
当李晓讲述着干细胞前沿研究趋势等话题时,讲台下官兵迷惑的眼神是她未曾见过的。
“尴尬!”聊起当时的情景,李晓依然能感受到那种“大眼瞪小眼”的氛围。
那次授课结束后,卫生连军医王琨找到李晓说:“我们卫生连的这些官兵,其实更想知道‘遇到训练伤了该怎么办’。”这引发了李晓的反思:“说到底,我的课还是不接地气。”
“官兵需要的是更具实践运用价值的知识,学了就能用上。”她及时调整上课内容,随后讲授的《常见训练伤防治》《康复理疗基础技能》等课程,都受到官兵的热烈欢迎。
当兵锻炼期间,20名解放军总医院“新秀人才”都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结合基层官兵实际需求,开展了一系列专题授课,广受好评。这件事也促使李晓更深入地思考,如何让康复医学与基层、与战场贴合更紧密。
“作为解放军总医院的医生,我们总是想着要为基层、为战场服务,但我们做的有些工作和研究课题真的是基层急需、战场急需的吗?”李晓下定决心,要对自己下步的研究方向再次校准——更偏向于实际运用、更加关注基层诉求、更加聚焦战场急需。
当兵锻炼不仅引发了“新秀人才”对专业攻关方向的反思,还触发了他们的能力恐慌。
那次参观部队新配发的履带式装甲救护车,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超声诊断科副主任医师李秋洋和战友们不禁为新装备强大的防护和机动能力感到振奋。
“部队装备升级发展太快了,野战救护力量已经今非昔比,我们卫勤保障的观念和模式也要及时更新。”兴奋之余,李秋洋也看到了隐忧:如今医院专业分科越来越细,医务人员的专业技能越来越精,但专业面也越来越窄,一台手术从检查诊断到治疗康复往往需要十几甚至几十名医务人员的密切配合,这在战场救护中是不可能的。
“装甲救护车能够承载的医务人员也就五六名,要完成全套手术流程,每名医务人员就需要掌握两种以上的诊疗救治技能。”站在装甲救护车的车舱内,李秋洋做起了“算术题”,“像我,如果只熟练掌握本专业的超声诊断技能,在战场上是远远不够的。”
想明白这一层,李秋洋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解放军总医院在制订“新秀人才”培育计划时,为什么一定要组织“新秀人才”开展跨专业培训。
从去年8月到今年7月,该医院组织每名“新秀人才”在4个非本专业科室轮流担任住院总医师,每个人都至少掌握了4个非本专业的诊疗救治技能。
“当兵锻炼、跨专业培训这些超常规培养措施确实高瞻远瞩,都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服务基层、对接战场。”李秋洋为自己制订了新的学习计划。除了在超声诊断专业继续深耕以外,她还想学习更多战场急救知识,加强对战伤救治技能的了解和掌握。

心血管内科主治医师曹瑞华为官兵讲解医学知识。